陳逸懷 許 馳
摘要: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是中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的一個方向。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除了提供校內實訓場所以外,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從合作模式及其存在的困難、可行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成功案例等幾方面,對中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中職;高職;計算機;校企合作
中等職業類院校和高等職業類院校培養的人才直接面向的就業崗位與普通高中和高校不同,更加注重應用技術,畢業后應能直接走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工作崗位,因此,他們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工作應用能力,同時還要能適應當前社會的變化需要。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不得不摒棄我國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觀念,應當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發展之路,使畢業生與就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中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并積極探索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及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不斷從各個角度和各個方面積極開拓學生就業實習方式和崗位。
目前的合作模式及其困難所在
目前就溫州地區中高職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有三種形式。
企業與學校簽訂合同,學生有條件的到企業實習此種模式較為常見,一般學校都會與一些專業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讓學生能將在學校所學知識運用到企業實際運作中去。學校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到某一個企業實習,達到管理上的方便,但是,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一是企業中的學生太多,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企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區別;更壞的結果就是個別學生不良的工作態度影響了其他學生甚至企業員工的工作氛圍,造成企業“害怕”實習生的局面。
企業進駐學校,在學生需要實訓的時候提供幫助這種模式可以說是“校辦廠”的改良版,學校為企業提供場所,企業在平時從事自身的生產經營,在學生需要實訓的時候提供實訓條件。但是由于學校提供的場地有限,企業在校內的生產活動受到學校日常管理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業績,再加上每年需要騰出一定的時間滿足學生實習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往往不愿與學校合作。
與第二種模式類似,企業在學校開辦“分公司”,將管理權交給學校,學校自負盈虧在這種模式下,其實企業幾乎置身事外,很少甚至沒有參與“分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其實,學校指導學生獨立開辦公司同樣可以達到效果。但是,學生的主要任務畢竟是學習,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時間去經營公司,而學校的體制又決定了教師也不能用過多的時間去管理公司,何況學生的流動性大,一屆一屆的畢業,使得有效地管理經驗不能得到很好的積累和沉淀,以至于這樣的合作模式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通常只局限于小型的工作室,無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實訓環境。說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兩個字,企業生存的根本目的在于創造價值、盈利。特別是在溫州這樣的中小型企業居多的環境下,當前利益是企業最看重的。因此,在無法獲得更大利益,甚至對利益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校企合作就會被企業放棄。
可行的合作模式
根據中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特色,對于校企合作,筆者認為可以做以下嘗試。
公司技術人員或工程師加入到學校計算機各專業課程設置中來從專業設置初期就提供可行性的建議,引導專業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在專業課程設置前期,征求大部分企業對該專業學生的要求,邀請他們一起加入專業課程建設中來,提出建議,在前期專業設置中,幫助學校擺脫“閉門造車式”的專業課程設置方式,確立明確的、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習目標。
聯系更多的合作企業,盡量將學生分散到不同的企業IT類企業規模普遍不大,每個企業實際能容納的學生數量也有限,與其強行將學生集中安排到幾個企業,使之無所事事,還不如將學生分散到多個企業,每個企業安排2~3名學生,使之能夠有實際工作可做。
與平時有業務來往或有潛在業務合作的企業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計算機專業的辦學過程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涉及較多的設備購置和項目設定,通常這些項目都由本地企業負責供貨和建設。這些企業一般都非常樂于與學校搞好關系,作為交換條件,我們可以適當提出一些要求,使之能為學校提供一定的學生實訓環境。
與企業建立承包制的合作方式由于IT業的特殊性,不少項目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外包,這時候,學校就可以承包的方式將難度適中、周期較短的項目承包下來,由教師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帶領學生進行項目建設。比如,機房和網吧的綜合布線、小型網站開發、軟件的某個模塊,這些項目實施難度不大,開發周期短,完全可以安排一個學生團隊,由一名或幾名教師帶隊來承接。一來鍛煉學生能力,二來也可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達到雙贏的目的。
以高新技術吸引企業入駐學校高校的學術氛圍一直是企業所羨慕的,相對于企業來說,高校并非直接追求利益,而高校的非營利性恰恰迎合了企業的需求,高端的實驗室是企業夢寐以求的。如目前較為前沿的網絡安全實驗室,一般的企業很少會投入幾百萬去建設。這時,學校就可以將此類實驗室提供給企業使用,同樣,企業也會給學校帶來更新的技術。
合作的成功案例
溫州機電高級技工學校計算機專業在開設了網絡技術專業(中專+中級工)和網絡工程技術專業(大專+高級工)時,因為需要,筆者聯系了多家網絡公司,邀請他們的網絡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參與到專業課程設置中,使得這兩個專業在前期課程設計中能夠與企業和社會需求結合得更緊密。在一些綜合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課教學中,學校聘請網絡公司的工程師來上課和進行實訓指導,由于他們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另外,在學習過程中,緊密型合作企業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可以深入到各個工程中,在工程師和任課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實際工程操作,這既可以為網絡公司提供人才儲備,也可以提高任課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減少教師在實際網絡工程中操作的先天不足。更主要的是,學生在經過一系列的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后,有機會將理論直接與實踐相結合,為他們今后參加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總之,這是一種達到多方共贏效果的合作方式。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現有的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有20余家,其中包括部分在溫州知名的大中型IT企業,如帝杰曼信息網絡工程有限公司、溫州怡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溫州聯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通過各種途徑與企業建立良好關系,使這些企業每年都能接納一定數量的實習生。2007年6月,通過與溫州志誠信息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接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梧田分部的網絡改造工程,整個工程耗資2萬余元。工程的設計、預算、施工等全部由計算機專業學生在教師和技術員的指導下完成。
校企共建實驗室是我們下一步要進行的工作,校企共建實驗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資金問題。作為交換條件,在實驗室空閑的時候,學校將實驗室提供給企業使用,并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可以根據企業要求,適當調整學生培養計劃,以求課程共建,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為企業提供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鄧小善.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多層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8,(22).
[2]彭國軍,張煥國.論高校師生信息安全意識培養的必要性[A].全國計算機新科技與計算機繼續教育論文集[C].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徐麗華.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制約因素與保障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1).
作者簡介:
陳逸懷(1973—),男,浙江溫州人,溫州機電高級技工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技術及應用。
許馳(1979—),男,浙江溫州人,碩士,溫州機電高級技工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學和網絡安全。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