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霞 劉夢雪
摘要:從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及相關理論入手,在具體分析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相關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學習者自主
自20世紀80年代起,自主學習或學習者自主這一概念逐漸成為語言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成了國內外語言學家關注的焦點。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提出了大學英語課要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中,明確提出“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能使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學習”,“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這表明,自主學習能力已經被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要求。那么,英語閱讀作為大學英語的一門基礎課程,如何在其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者自主的涵義、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學習者自主的涵義 國外學者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學習者自主”作了大量研究,并一致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即學習者的自主性。Holec(1981)提出學習者自主就是學習者在學習中“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也就是說,能夠就有關學習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決策。他認為這種決策活動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確定學習目標;(2)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3)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的過程,如節奏、時間、地點等;(5)評估學習效果。Dickinson(1987)認為學習的自主性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全權負責有關他本人學習的所有決策和這些決策的實施。Little(1991)認為,學習者自主包括三種能力,即“進行客觀性的、評判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以及獨立采取行動的能力”。Benson(1997)認為語言學習的自主性有以下三個方面:(1)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行為和技能;(2)自主學習是一種指導自己學習的內在的心理動能;(3)自主學習是一種對自己學習內容的控制。Littlewood(1999)將學習者自主定義為“學習者不依靠教師而獨立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束定芳(2004)指出,自主學習在外語學習上的主要成分包括:(1)態度。學習者自愿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即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地投身于學習;(2)能力。學習者應該培養這種能力和學習策略,以便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3)環境。學習者應該被給予大量的機會去鍛煉自己、負責提高自己學習的能力。
學習者自主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學習者自主的理論基礎。(1)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又稱作結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最早由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皮亞杰在應用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后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科爾伯格、斯騰伯格、卡茨等人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其實際應用于教學創造了條件。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順應)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學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建構意義”就是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其長期存儲就形成當前所學內容的圖式。(2)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觀念和情感因素,認為“在人們的遺傳、個人經歷和環境范圍內,他們能夠做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個人選擇”(Elias & Merriam,1980)。從這個角度出發,語言學習可以看成是一個學生投入其中的人類的復雜活動。因此,語言教學也應該發掘學生的情感和智力潛能(Tudor,1993)。Dubin and Olshtain(引自Wenden,1991)等人認為,語言教學的目標要實現下列人本主義理想:①強調有意義的交流;②尊重并高度評價學者;③把語言學習看成一種自我實現的形式;④在決策過程中,給予學習者較大的發言權;⑤教師的角色是幫助者,其任務是創造和維護輔助性的課堂氣氛;⑥強調其他學習者的協作角色。人本主義理論是以學習者自主性為先決條件的,也是以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為目標的,它為外語學習者自主學習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魏玉燕,2002)。
相關研究 國外外語教育界曾出版了一系列的有關學習者自主概念、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培養學習者自主等方面的專著。這些專著對學習者自主這一概念的理論背景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并對與學習者自主有關的各方面因素,如學習者的自身因素(態度、信念、策略、角色)以及如何在實際中促進學習者自主做了詳細分析。國內目前對學習者自主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多偏于理論介紹,以及如何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具體到如何在某一門具體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閱讀教學中影響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因素
英國的心理語言專家K.S.Goodman(1967)提出,“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謎游戲,是思想和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利用以文字編碼的信息所形成的各種刺激,有選擇地捕捉有意義的語言符號,進行一系列體驗、預測、驗證和最終判斷的思維活動,獲得作者想表達的信息。因而學習者參與閱讀活動的程度直接影響閱讀理解的效果。學習者只有通過思考,將新輸入的知識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相聯系,才能真正獲取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因此,閱讀教學應該突出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在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會受到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的影響。
內部因素 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指學習動機和認知策略。(1)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其學習行為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和外語學習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動機為第二語言學習和外語學習提供了主要推動力并促使這一漫長的學習過程持續下去。受不同動機的驅使,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也不相同。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態度就端正,學習狀態就佳,學習效果就好。(2)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的有效內在組織才能,這種才能使得學習過程的執行控制成為可能。認知策略就是調控過程,它能激活和改變其他的學習,它支配著學習者在應付環境時其自身的行為,即“內在的”東西。簡單地說,認知策略就是學習者用來“管理”他的學習過程的方式。認知策略的學習,關鍵在于能夠應用和遷移。對認知策略應用嫻熟、恰當,對英語詞匯和語法的記憶就會更牢固,對英文材料就會理解得更透徹,英語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外部因素 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學模式和教育技術。(1)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其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的角色應該由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學習顧問。教學中一般包括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及結果評價等。(2)教育技術。如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日益普遍。《課程要求》也提到要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進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英語軟件教學。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通過網絡獲取學習材料,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可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條件。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閱讀理解是文章的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互相作用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十分重要。選擇閱讀文章時,首先,應注意閱讀文章的趣味性。語言習得理論認為情感因素,如態度、興趣、動機等對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很難想象一篇索然無味的閱讀文章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談不上增進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其次,可以挑選學生熟悉的閱讀題材,因為熟悉的題材必定會激發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加深閱讀理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再次,挑選閱讀材料時還應考慮語法結構和詞匯的難易度。根據Krahen的輸入假設理論,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能容忍稍微超出他們現有水平的一些語法結構和詞匯。語言習得理論也認為,如果閱讀文章難度適中,文章就會包含相關的詞匯和語法結構,這既可提供適當的語言輸入,又不會對文章的閱讀理解造成障礙。
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訓練 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促進語言學習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認知或情感活動,對于學習者學習語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要進行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有一系列的學習策略。文秋芳(2003)提出,學習策略是可教的,應使其成為外語教學的一部分。Nunan(1999)指出,策略訓練應納入正規的語言學習計劃中,不要把它當作獨立的成分。閱讀策略是語言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閱讀者對提高閱讀理解效率的認識和具體的做法。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有計劃地、系統地向學生介紹有關閱讀策略的基本知識,并把具體的閱讀策略滲透到閱讀教學內容中,以便學生將學到的策略靈活地應用到具體的語言材料中去。這樣,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并舉,才能使學生學會如何學,從而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另外,教師還應通過專項閱讀訓練讓學生對自己的自主閱讀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者檔案,形成自主閱讀監控、評估體制 自我監控是指個體利用某些標準,評估自己學習進展的過程。自我監控是自主學習的關鍵,學習者只有對學習進行自我監控,自主閱讀學習才能成為可能。學習者檔案是當前國外教學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新興的評價方法,主要闡述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個人能力與不足、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活動和成果記錄等等。通過制定學習者檔案,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英語閱讀學習的重要性及自己在閱讀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并且明確自己目前需要學習的是什么,而不盲從他人。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真正負責自己的學習,而且也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真正地在閱讀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與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 除了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加強和突出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和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多媒體與網絡不僅可以將課堂變得活潑生動,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也是必須掌握的一項閱讀技能。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可以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實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滿足學生的學習個性化要求。
作為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如果閱讀課的教師能在閱讀教學中創造有利于學習自主的環境,英語閱讀課堂便可以成為一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場所。為了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做的任何選擇,包括材料的選擇、閱讀活動及任務的選擇,不僅應當有利于學生自己做決定,從而使他們能夠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還應當有利于學生獨立地或是把自己看作是群體當中的一部分來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Benson,P. & Voller,P. (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London:Longman,1997.
[2]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UP,1987.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01-102.
[4]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 [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
[5]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gman Group,1991.
[6]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7]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I: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 Authentik,1991.
[8]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1).
[9]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Boston: Heinle & Heinli Hennebury,1999.
[10]Wenden.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 London: prentice Hall,1991.
[11]李偉彬.外語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4).
[1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 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05.
[13]魏玉燕.促進學習者自主性:外語教學新概念[J].外語界,2002,(3).
[14]文秋芳.英語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作者簡介:
李媛霞(1974—),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天津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