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合 侯金柱 郭立昌
摘 要: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較強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學生通過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模擬的職業情境將所學知識、技能、態度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后形成的。職業能力在形成過程中既受外顯學習的影響,也受許多內隱因素影響,特別是欲達到高水平的職業能力時內隱學習因素作用更大。通過分析提出了職業能力形成的內隱學習教學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業能力;內隱學習;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陳慶合(1965-),男,河北灤縣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6-0004-03
在傳統的學習理論中,大多是以有意識控制的外顯學習為邏輯基礎來研究知識、技能、態度等的學習和掌握。不可否認,外顯學習是人類知識獲得的基本途徑和主要過程,任何主體的認識活動都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進行信息交換、組合和加工處理的系統運動過程。但在實際學習活動中,我們也經常發現有些任務是在刺激結構高度復雜,關鍵信息較為隱蔽,不可能有意識解決的條件下,人們未經意識努力卻發現了任務的隱含規則和潛在結構,并學會在任務環境中對復雜關系做出恰當反應,即掌握了這些任務,這就是當代心理學所提出的內隱學習。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較強的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是學生通過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模擬的職業情境將所學知識、技能、態度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后形成的。在職業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外顯學習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欲使職業能力達到較高水平,內隱學習的作用更大。
一、關于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經驗,并因之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這種內隱的學習機制是自發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識的努力來概括復雜的關系,它是在不知道(某種意義上)刺激之間或刺激與行為之間存在聯系的情況下對它們的學習。從學習的運作機制上看,內隱學習具有突發性,學習者能在一瞬間依靠直覺、領悟、靈感等方式解決問題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隱含的底層規則,這一過程并無明顯的邏輯程序;也沒有試圖形成任務表象、尋找同功能系統知識的記憶,沒有設法建立和檢驗任務操作的心理模型。從學習結果來看,內隱學習所獲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儲存于潛意識當中,不能有意識地加以保持和提取,但能在適當的情景下自動激活,自行發揮作用并且無法用言語來表述。
楊治良的研究指出:“大腦對記憶的儲存與提取是由‘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兩種不同的系統組成。前者指知識學習,后者指技能與行為習慣、條件反射、非聯系性學習等,其神經機制是腦的紋狀體、杏仁核和小腦、反射神經回路的機能”。相對于傳統的、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而言,內隱學習是指主體學習過程缺乏明顯意識,表現出主動性、模糊性,這可用“冰山理論”加以解釋,如果視意識為一座浸在水里的冰山,那么顯意識僅僅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浸沒在水里的絕大部分就是無意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內隱學習的認識、利用和開發有著無限的心理資源和巨大的心理容量。當然,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無疑主要是通過外顯的,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獲得的,但外顯學習無法替代內隱學習的功能。內隱學習的研究揭示了無意識學習過程的心理機制和特點,對弄清楚人類是如何獲得豐富復雜的知識、技能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內隱學習具有自動性、抽象性、概括性、理解性、抗干擾性和“四高”特性(高選擇力、高潛力、高密性和高效性)等特征。
二、內隱學習對職業能力形成的作用
(一)內隱學習與知識教學
內隱學習研究表明:內隱學習是直覺地獲得復雜刺激環境知識的過程,它產生抽象的、無法言表的表征刺激內部結構的知識,這種知識能在無意識努力的情況下理想地獲得,可用于在新的情景中解決問題和準確決策。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內隱學習不同于外顯學習,且在很多方面優于外顯學習,內隱學習的潛力很大,不同性別之間知識的內隱學習效果沒有差異,但學習材料的難度影響內隱學習的效率。研究還表明,在任務難度極大的情況下,內隱學習并不發揮作用;在任務難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內隱學習開始發揮作用,這仿佛是一個極限;隨著任務難度逐漸降低,內隱學習效率也隨著提高,但最終停止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不再繼續上升。內隱知識能自動產生,無須有意識地發現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則。
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根據內隱學習理論,職業教育中知識的學習應注重利用內隱學習規律,尋找職業院校學生知識學習過程中利于形成內隱學習的教學策略。由于“內隱學習所獲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因此,職業教育應采取“活動”式教學、“任務”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中知識多以程序性知識體現)。這樣既適應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利于知識內隱學習的產生,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職業教育的知識教學中應注意運用以下策略:第一,采用“活動”式、“任務”式、“問題”式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活動”、“任務”、“問題”等進行被動的觀察,然后再給以正式的指導,會產生最佳效果。第二,廣泛采用變式練習,所謂變式練習,即不是重復練習某一個單一的動作,而是著眼于某一類動作技能,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做多種變換。同一種知識可能會在工作中的不同情境中得到運用,因此,教師在知識教學過程中,采用變式練習利于學生內隱學習的產生。第三,加強環境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在教室、實驗室、實訓場所等懸掛職業能力圖表、職業崗位工作流程、技術操作流程、重要技能注意事項等,通過這些可以給學生造成一種產生內隱學習的學習環境。
(二)內隱學習與技能教學
大量研究證明,在操作技能獲得過程中,人們能夠按照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兩種學習方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外顯學習的特點在于它是受意識控制和需要注意資源,而在內隱學習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是相互獨立的認知系統,但二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操作技能學習中,人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只有一部分被閾上知覺接受,并在意識控制下進行集中處理,而大部分信息是以閾下知覺的形式儲存在潛意識之中,并對閾上意識活動起到補充作用。當人們通過外顯學習掌握的大量熟練知識和技能長期得不到強化和使用時,就逐漸沉淀為內隱知識和內隱技能。同時,當一門技能達嫻熟后,也會以內隱方式存在,具有程序化、自動化的特性。實際上,幾乎任何復雜操作技能都是在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交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
在技能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內隱學習應注意運用以下策略:第一,為了促進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快速提高,應該讓學生進行多項或單項的相近或相似的技能項目訓練(包括體育運動技能),這樣既可促進遷移的產生,還可實現職業技能的內隱學習,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單項職業技能有很大好處;第二,對學生某一技能的訓練,應該讓練習者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練習,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將學生置身于大量的職業情境學習中,這樣學生可根據工作情境將不同操作動作加以創造性地組合。教學中教師沒必要在學生練習時去問他們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只是向學習者提供一些簡單明了的語言線索,指明環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第三,運用表象訓練法,也稱默想練習法,是指學生通過意念活動,在大腦中重現已獲得的動作表象的練習方法。讓學生對所學操作技能進行仔細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所觀察到的操作動作的表象,并通過模仿逐步構建動覺感受,并適當分配練習時間,監督和調節自己的操作過程。第四,練習要做到經常化,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內隱學習研究證明:“多種技能的同時操作必須建立在技能自動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進行內隱學習的自動化加工,人們才能學會同時操作多項技能。”復雜的職業技能都要求同時完成多項技能的操作。而要真正達到技能的熟練和流暢,必須在動作十分熟練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主要是反復的練習可以使學生無意識地發現職業技能中隱含規則和潛在結構,在內隱記憶系統中產生了特定任務程序。因此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練習方式是職業技能質量發生質變的內隱因素。第五,套路性技能在形成初期,必須通過連續性練習,才容易達到自動化和動力定型;而間斷時間過長(如只是在每周一次的技能課上進行練習),非常容易造成遺忘,不利于套路技能的掌握。在要求學生加強課外練習的同時,教師應進行輔導。輔導時教師應注意,初期主要強調動作質量和規范性,中后期則應強調各種動作的協調配合,要體現職業技能的流暢性。第六,在訓練過程中,由于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抗干擾能力強,因此教師應把外顯學習的效能降低到最低限度,這樣練習者就會較少地出現壓力情境下的技術中斷現象。通過這些內隱學習策略的運用,學生的技能活動才能有序、準確、靈活,才有可能根據具體情形做出創造性的重組、變革。
(三)內隱學習與態度教學
內隱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態度的形成和其他心理品質一樣,“絕不可能被老師象倒牛奶一樣倒到學生的腦袋里”。態度的形成更多的是無意識的、內隱習慣的形成過程。在態度的形成過程當中,不僅認識成分離不開內隱學習,而且情感的形成、信念的確立、行為的鍛造同樣與內隱學習的狀態密切相關。重視內隱學習對于態度培養的作用,并不是要以內隱的學習來取代外顯學習,而是要提醒人們重視內隱的學習形式、開拓新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從而使外顯的學習與內隱學習彼此協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提高職業教育態度養成的效果。
在對學生的職業態度培養方面,學校應注意運用以下內隱學習策略。第一,發揮教師以身作則和知名校友或成功技職人員的榜樣作用。這些都會對學生職業態度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育人環境,形成良好的氛圍,來培養學生的良好態度。除了進行課堂教育外,學校應堅持多渠道、多途徑、持久地進行加強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宣傳和引導,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熏陶。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思想在專業社會實踐中得到熏染和提升。第四,廣泛利用實驗、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各種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中感受、磨練并形成正確的職業態度。
(四)內隱學習與職業能力的整合教學
真實的職業能力關注的是在復雜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知識、技能、態度等的習得或會應用,并不等于已具備了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必須通過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模擬的職業情境將所學知識、技能、態度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后才能形成。心理學研究表明:職業能力的獲得是一個內隱獲得的過程,是一個從業者由新手到專家的成長過程,具有階段性。
學生在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如實習)或模擬的職業情境(如實訓)過程中,初期他們首先是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態度通過外顯的操作“生硬”地套用到各項活動之中,此時并無什么“感覺”,也談不上是什么能力,所學知識、技能、態度尚未通過各項職業活動或職業情境實現類化。這時的活動體現出“不協調、不流暢、不穩定、易出錯”等“笨拙”現象。然后,隨著各項活動內容的逐步熟練,學生開始能夠對各種知識、技能、態度進行同化、順應和重組,并不斷地將這些概括化和系統化的經驗進行遷移和整合。內隱學習理論認為,此時個體完全能夠協調活動各部分間的關系,能夠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活動操作,而且在運用過程中能根據活動任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動作,達到運用自如的過程。通過內隱學習將顯性知識、技能等內化為個體的經驗,從而使其能力更加熟練,進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個體在形成能力后,不知不覺間已將顯性知識熟記于心;通過結構重組,即學習者把學到的顯性知識、技能重新歸納、整理,初步構建成個人的職業能力體系。
另外,內隱學習是一種自動化的信息加工過程,而外顯學習則是一種控制化的信息加工過程。控制過程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有意注意,且能在多變的環境中加以靈活運用;相反,自動化加工的容量是無限的,無需有意注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一開始必須注意操作的規范化。從全身心的學習到自動化熟練技能的形成即是信息加工過程轉化的體現。自動化過程是一種快速的并行傳入過程,而控制過程是一種緩慢的串行傳入過程;自動化過程是不耗心神、容量無限的加工過程,控制加工是一種耗費心神、容量有限的加工過程。可見,多種技能的同時操作(即知識技能的整合)必須建立在技能自動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進行內隱學習的自動化加工,人們才可能學會同時操作多項技能(即基本能力的形成)。
職業能力的獲得過程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傳遞和創造的動態的、遞進的過程,通常是“隱性—隱性—顯性—顯性—隱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參考文獻:
[1]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郭秀艷.內隱學習研究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2(1):49-55.
[3]陳慶合.能力本位體育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
[4]郭秀艷,楊治良.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J].心理學報,2002,34(4):351-365.
[5]劉德恩.職業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陳慶合,鄭永成,張紅等.內隱學習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學刊,2008,8.
[7]張元.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獲得及其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編號:06030094)部分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