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艷
摘要:體育考試是檢測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為了使體育考試評價更好地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實習和就業需要,更好地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和終身體育鍛煉理念的形成,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對學生實習模式進行了劃分,并摸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體育考試評價體系。
關鍵詞:工學結合;實習模式;體育考試;評價體系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新類型,其特點主要是突出了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優化組合。體育教學是高職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體育考試則是檢測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研究高職院校體育考試評價體系,應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從高職生的學習與實習模式著手進行探討分析。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實習模式的劃分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表明,高職院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發揮其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優勢,在技能創新應用上取得突出成績。
高職院校根據16號文件精神和學生實習時間的長短,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習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期的“2+1”頂崗實習模式;另一種是短期的、階段性的“半工半讀”實習模式。前者是指在學制的第三年進入工廠、醫院等單位頂崗實習;后者則是將學生的實習貫穿于理論教學的全過程,一般為每階段2~4周,時間短,但相對集中,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和理論的有效結合,滿足了專業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在高職院校實行最多的是“2+1”頂崗實習模式,也就是說,學生前兩年在學校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第三年進入到企業、工廠、醫院等單位實習。這種實習模式有利于學校的集中教學和學生的系統學習。
通過對以上兩種實習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這兩種實習模式都導致了體育考試評價體系的中斷性和不系統性,傳統的體育考試評價體系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保障體育考試評價體系的順利、有效實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2+1”實習模式下體育考試評價體系探討
考試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我們應從人的發展、職業的發展、技術的延展和崗位的拓展等層面來看待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2+1”頂崗實習模式。
根據“健康第一、科學鍛煉”的指導思想,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將“2+1”頂崗實習模式中的體育考試評價分為兩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是“2+1”頂崗實習模式中的“2”階段的體育考試評價,第二個環節是“2+1”頂崗實習模式中“1”階段的體育考試評價。
1.對于“2+1”頂崗實習模式中的“2”階段,由公體部制訂每學期教學計劃,對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等進行具體的安排。學生根據自身鍛煉的興趣和愛好,在網上進行選課,然后由公體部根據性別和選項進行編班。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學院將地擲球列為學生的必修項目之一,以貼近鶴壁市的傳統體育特色,同時開設其他項目的男、女生班,每一項目設有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根據學生掌握的技能情況和對體育鍛煉的態度進行綜合評定。
2.對于“2+1”頂崗實習模式中的“1”階段,也就是學制的最后一年,學生到實習單位頂崗實習。這一階段,學生相對比較分散,實習地點也不集中。在這一階段如何實施體育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體育評價,需要我們深入探討。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經過近三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體育考試評價體系。
一是根據各專業特點和實習模式特點,制訂第三學年的詳細教學計劃,對實習生體育選修課的內容、選課時間、上課形式、考試評價方法等進行具體安排,讓實習生根據安排選課,并提交學習方案,然后教師依據選項內容給出詳細、合理、科學的運動處方。
二是分階段、有步驟地安排實習帶隊教師對學生選修內容進行指導和檢查。實習生學習和鍛煉的形式很多,實習帶隊教師要通過檢查和指導,指出實習生自我鍛煉中出現的問題及不合理的運動安排,建議其更改、優化運動方案,從而使實習生的鍛煉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
三是學生體育考試成績的評定主要依據實習生選修項目、實習帶隊教師檢查情況、實習單位反饋情況、實習生上交作業完成情況、實習生參與社會鍛煉比賽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以實習生能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并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促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鍛煉形式由單一變為多樣化,鍛煉過程由階段化轉為終身化。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體育考試評價的特點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校企雙方聯合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實質是產學合作、聯合育人,利用學校與社會兩種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體育考試評價表現出以下四個特征。
1.考試時間的隨意性
體育考試評價不受考試時間的限制,由原來每年的2~4次期中、期末考試改為全年性考試。實習生提交學習方案和運動處方時,也要注明預定的考試時間。學院根據工作安排,對實習生進行階段性的體育考試評價。考試時間臨近時,實習生如未能完成體育項目學習或未達到鍛煉預期效果,可提交緩考申請。學院則根據其具體情況調整考試時間,機動靈活地完成對實習生的體育考試評價工作。
2.考試地點的不確定性
根據實習生提交的學習方案和運動處方,學院安排帶隊教師對實習地離學校較遠的實習生進行單獨的體育考試;對于實習地離學校較近的實習生,可采用相對集中的考試方式,以便為實習生節約時間及相關費用。
3.考試形式的多樣性
學校可通過定點、相對集中的考試,對學生鍛煉的效果和體育選修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也可通過網絡考試,由學生將鍛煉的過程、考試的內容編輯成影音文件,連同鍛煉的心得體會及鍛煉效果檢測報告,發送到學校公體部。考試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制訂運動計劃、自我鍛煉的過程,掌握1~2種鍛煉方法,讓體育鍛煉科學化、常規化、終身化,真正實現“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的目標。
4.考試成績認定的靈活性
體育考試成績的認定不是單純以實習生鍛煉的形式和結果為依據,而是結合學生參與社會體育鍛煉的情況、自我鍛煉的過程及效果、體育鍛煉理念的形成、帶隊教師檢查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在鍛煉中體驗到快樂,在快樂中改善身體健康狀況,進而促進國民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
高職院校體育考試評價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表現出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考試形式的靈活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和教學項目的拓展性。但是,隨著我國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發展,體育考試評價體系還有更大的改革創新空間,如何建立完善的體育考核、檢測、評價體系,讓體育考試更加適應高職生的實習和就業,以及如何讓體育鍛煉終身化等問題,還有待于全體高職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謝建武,周小鋒.高職“2+1”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5).
[2]李元美.高職院校考試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7,(13).
[3]張維津.變知識考試為能力考試——談高職學院的考試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5,(6).
責編: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