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川
摘要:科學素養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影響體現在: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必要的科學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為他們在事業上的創新與成功提供必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條件;為他們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提供內在要素和動力。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教師的科學素養的提高、課程體系的建設、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加強等幾方面的合力作用。
關鍵詞:科學素養;應用型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109—02
科學素養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之一。科學素養的培育,關系到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關系到在事業上的成功與創新,關系到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探討兩者的內在聯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指對科學原理和科學概念、科學研究過程、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等有基本了解和正確理解)是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素養”無論從中文含義還是英文literacy一詞來看,都具有文化的含義。因而科學素養不僅涉及常見的認知領域,而且包含情感、意志領域。也就是說,科學素養不僅包含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學習、理解和應用,還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現代倫理道德內容。
在我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與培養,是指以“面向社會、立足崗位、注重素質、突出應用、強化實踐、培養能力”為指導思想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它以理論和應用并重為主旨和特征,其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獲得工程師或設計師等基本訓練的專業技術人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技術思維能力,擅長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
第一,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對科技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較深的理解,對高新科技的知識和科技熱點也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如果他們對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就無法用科學知識來建設祖國和改善個人的生活。因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當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扎實寬厚的自然科學、數理化電子等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知識;必需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與專業相關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前沿性新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第二,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對于一些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有較好的理解。如果他們不了解科學技術產生的基本方法,就無法成為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眾所周知,基礎學科的重大突破,無疑將推動整個科技的發展,帶來重大的技術革新以至技術革命。但一般地說,基礎學科并不能直接用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通過應用及創造性勞動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社會職能主要在于,利用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技術上的突破和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注重實踐的可行性和經濟價值。對應用研究提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企業局部生產的細小、具體的應用問題,而是要解決學科領域的綜合應用問題,即需要在社會科學和一定的方針、政策指導下對許多應用問題作出正確決策,所以,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第三,一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對科技的社會影響有較好的理解,能夠客觀的認識科學技術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對迷信和偽科學具有分辨能力。如果他們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精神,就會有可能步入宗教和迷信的歧途,無法在國家和社會的民主決策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把科學技術轉換為強大的社會生產力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科學技術對社會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同時社會對科學技術也有著巨大的反作用。我們在普遍享用著科技帶來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應當關注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影響的認識與理解,不僅表明其對科學成果物化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同樣也蘊含著其自身價值觀和社會的責任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所服務的企業所面臨的是一個環境復雜、影響因素眾多的大系統,因而需要他們具備組織、實施、運營、管理以及評價、改造該系統的能力,需要人際關系、法律法規應用、經濟分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二、科學素養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影響
第一,科學素養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必要的科學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世界觀是包括著知識、科學、信念、意志、情感在內的關于世界的看法、態度、思想之根本體現。從認知層面上說,世界觀的形成要借助于各門具體的科學知識,以便對它們進行進一步概括總結從而得到總的看法。因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著人的世界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正處于定型時期。尤其是他們是否具備基本程度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意識,掌握科學方法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對其將來的生活與工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作用。人只有掌握了正確、系統、全面的科學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相應地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科學素養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事業上的創新與成功提供必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條件。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創新主要不是指理論的創新,而是為把理論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二次創新”,這種創新的過程是實現和驗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過程。由于現實問題往往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特點,“二次創新”大多出現在學科的邊緣或者學科的交叉之處,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所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要實現理論的實踐應用及其創新往往不是簡單的用一種專業知識就能實現的,而需要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他們具有創新意識,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有較強研究能力,熟悉計算機應用、輔助設計及優化設計和可靠性分析,不斷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等。而“二次創新”的過程,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而是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新的實踐,取得新的成果,這就需要堅忍不拔的鉆研精神。而這些創新意識和鉆研精神正是現代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科學素養的要求。
第三,科學素養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提供內在要素和動力。在當代,科學技術本身己逐步滲透到人的情感層面,因而科學素養不僅體現它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大社會價值,還體現了它不斷滿足人類情感世界的人文價值。人在從事科學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引發涉及精神生活與價值方面的內容。人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就會不斷沖破傳統局限,擺脫蒙昧的束縛而在精神上使自我得以解放。科學素養給予人們一個對永恒的世界的相對穩定、比較正確的觀念,使人們感覺到面對的是一個客觀的、發展的、和諧的、可理解的世界。這些信念使人們的心靈獲得了自由與寧靜,而不是總處于不可捉摸的不安與焦慮中,從而可以激發起人們探尋求知的熱情,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因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科學素養培育,便通過對其精神生活與世界所施加的多方面影響及其后果,而不斷提升其精神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
三、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主要舉措
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教師的科學素養的提高、課程體系的建設、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加強等幾方面的合力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是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社會大環境。在我國,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可將人才分為學術(理論)型、應用(職業)型兩大類。作為一種類型,應用型本科人才同樣具有高層次的需求和培養要求。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科學素養方面,與學術型人才、職業技能型人才相比,也是具有不同的質和量上的特定要求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完全可以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大學生的科學素養培育問題上獨辟蹊徑,取得成功。
第二,教師的科學素養的提高是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關鍵。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水平、教師對素質教育的態度,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應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重視教師知識的充實和拓展,重視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大學的教育策略應基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不局限于傳授知識和重復知識的狹義教育觀;大學的學習策略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多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此,應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拓寬視野,不斷掌握新的科學知識、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跨學科的知識組合。應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第三,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主要渠道與主要方法。要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水平,就應該主動調整現有課程設置,建構起新的科學的課程體系。應開設綜合類、跨學科的課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現文理滲透,面向學生增設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科學哲學等綜合課程。科學素養教育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而且要貫穿于專業教育之中。通過科學方法教育,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常用的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體的科學方法,并進行必要的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科技實踐活動是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科技實踐活動使大學生了解了前沿的科技信息。通過參加校內外科技活動,不僅培養了大學生探討科學知識的興趣,使其對科學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對國內、國際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科技實踐活動也使大學生更為關注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等科技活動,深入到農村、廠礦等生產、生活前沿,親身體驗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在以后的科技實踐中將之作為科技實踐的首要標準。因此,我們應當采取多種措施、多種途徑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和科技活動,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切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