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變
摘 要:構建學法模式的課堂教育結構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這種學法是學生自學與教育指導并存的課堂活動,其價值就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獲得較好的課堂效益。
關鍵詞:構建學法 自學目標 學習效益 時代價值
中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獲得知識主要還是通過被動的接受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學習活動的構建以教法為主體,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學生的學習以教師的教為軸心展開,往往是理解少,模仿多,動手動腦少,遺忘多。教與學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時候甚至更差。要想使學生達到一定的數學學習能力就很難了。顯然,以構建教法為主的課堂學習活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了。
一、構建學法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課堂學習活動以構建什么樣的模式才能達到數學學習的最佳效果,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呢?我們知道,數學學習以解決問題為龍頭,設置情境,展開研究,從而發現成果,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解決問題中研究探討,完成知識的發現、理解和掌握,并歸納抽象成理性的知識。因此,需要構建一個以解決問題為學習過程的課堂學習模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和研究,總結并獲取知識,這是一種課堂功能的轉換,即課堂不是教師教的課堂,而是學生學的課堂。我們可以把這種課堂學習模式稱為“學法模式”,也就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將學生學習的內容編著成若干個學習問題,供學生解答。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邊閱讀教材邊解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獲取必要的知識。這一“學法模式”讓每個人學生都有目標的行動起來。由此可知,“學法模式”突出了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人。
教師要構建的“學法模式”,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研究發現型學習活動,教師的工作重點應當是用最快捷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獲取知識,而不是繼續讓學生通過傳統的傳授方法去獲得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從嚴格意義上說,教給學生學法,這是給予學生“獵槍”和“漁桿”的做法。只有教給學生學法,學生才能提高對數學教材的閱讀能力,在動手動腦的研究中,才能培養學生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問題探討中,實現解題技巧能力和思維發散中的創新能力。
二、教師提出問題,構建“學法”的自學目標,就在于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導向,使他們盡快進入有條理的學習狀態
課堂學習活動的構建是學法,這就要形成以學法為核心的活動機制,這一活動機制就是教師構建的自學目標,也是學生掌握方法獲得技能的重要環節。從一些學校的經驗來看,構建學法課堂在結合新課程實話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課堂學習效益。
構建學法的自學目標,實際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學思路,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在閱讀數學教材過程中邊學邊答,對于目標中的疑難問題可與同學商討,或者求助于教師。構建學法課堂以后,過去的被動學習被現在動手動腦動口的主動學習活動方式所代替,真正顯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教師則始終處于指導地位。
構建學法課堂時,教師在一節數學課的指導大體分為四個階段:指導一,學生自學前的導語,這是引發學生思維的必要過程。如,相交一節中第一節課的導語應該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學習相交線(老師做相交線演示實驗,主要是進行角的大小變化),由于相交線位置在變化,角的大小也在變化,這些角是怎么變的?角與角之間有何關系?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們閱讀教材才能掌握。指導二,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特別要關注基礎差的學生的學習,必要時進行個別輔導。指導三,學生自學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組織討論,同時老師也要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發表個人見解,教師在此可以糾正學生中的錯誤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問題。指導四,指導學生的鞏固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緊張而有序的學習狀態,他們在掌握了方法以后,就會認真主動地研究探討,深化挖掘,實現知識的自我發現。
三、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所構建的“學法模式”體現的價值
數學的課堂學習活動,以傳授學法,突出學生課堂學習為主體,這是課堂教育的一場重大變革,因為學生學到了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因此,它所體現的價值將伴隨他們一生。“學法模式”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傳統教育中少數人的積極學習,到班級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體現了自然科學大眾化,符合人類從文化發展時代走向科技發展時代的趨勢。
2.培養了學生研究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創新水平。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在信息中研究、探討、創新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將一個普通的中學學生培養成高素質人才的方向,數學課所構建的學法模式,正是體現了這一發展趨勢。
3.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正是有了思維的發散性,才有時代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是創造性的基礎。因此,思維的發散性體現了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的特征。
總之,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是未來中學課堂的重點。而構建“學法”模式則是實現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最佳途徑。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只是一時的,而教會學生“學法”則是一世的,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能夠有清醒的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