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摘要:根據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要求各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策略。將教育定位理論應用到旅游本科教育中,針對我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存在的人才培養目標趨同化、偏離市場需求等問題,探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切入點,提出超前性、差異化、特色化、規格化的定位策略以及加強管理機制、完善師資隊伍等保障措施。
關鍵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
中圖分類號:F59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213-02
旅游本科教育出現在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時期,由于這個時期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專業人才出現短缺現象。為了適應當時市場需求,各高校紛紛成立旅游管理專業,旅游本科教育發展的數量和規模迅速擴張。與此同時,我國旅游本科教育長期粗放型發展和外延式增長所積累的問題和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并開始危及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其中,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問題在諸多矛盾中占有主導地位,導致旅游本科教育資源流失與社會供給不足的現象長期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問題探究是對旅游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論指導。
一、定位理論及其對我國旅游本科教育的借鑒意義
定位理論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廣告營銷理論之一。1981年,美國營銷專家艾·里斯(AlRies)與杰克·特羅特Jack Trout)在題為《廣告攻心戰略:品牌定位》的專著中對定位理論的闡述,標志著定位理論的誕生。他們把定位看成是對現有產品的創造性實踐。創新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定位關鍵,研究消費者心智;第二,定位聚焦,建立品牌及重新定位;第三,定位戰略,發現營銷永恒法則。菲利普·特勒科特勒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研究定位理論,強調實施差異化戰略,提出了STP定位方法。定位理論的應用由廣告定位發展到營銷策略定位再到企業戰略定位。
目前,“定位”一詞已成為重要的、使用廣泛而頻繁的戰略術語之一,幾乎在各個行業的策劃和戰略研究中都用到它。教育定位是為適應社會人才需要,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以及培養目標的特定性而設計的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組合的行為。其實質就是通過辦學方式以及辦學效果與其他學校的差異性而在公眾中形成一種獨特形象的心理策略。我國旅游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使旅游本科教育正發生著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要求旅游本科教育的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定位理論強調的以市場(消費者)為出發點,對產品進行設計,通過營銷傳播更好地滿足目標顧客群需求的觀點對旅游教育定位具有普適性價值。定位使更多的旅游院校將辦學實踐納入理性決策和有目的、有計劃的建設過程之中,減少了競爭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二、我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現狀
旅游本科教育作為旅游高等教育的主體,對旅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許多院校依據教育部頒布的人才培養目標,對旅游本科教育開始進行定位研究,基本確立了旅游本科教育發展的方向。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旅游本科教育基礎的薄弱,對其進行的定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趨同化、偏離市場需求
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具備進一步從事旅游教學、科研潛力的研究型人才。此政策的頒布一方面為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使各旅游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出現趨同化現象。導致學生在選擇職業和就業的過程中,缺乏獨有的競爭力。同時,旅游市場基層從業人員需求量大和進入門檻低的行業特點,決定旅游從業人員既要具備基本專業技能,又要具有適當的職業期望。而旅游本科教育只是追求人才培養層次上的提高,結果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人才的供求失衡。
2.專業方向定位不明確
旅游業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區景點等企業的綜合性服務產業,因而旅游管理專業是涉及面較廣、綜合性、應用性強的專業,專業方向廣泛化,專業設置也比較復雜。近年來,由于教育界很少對旅游專業辦學方向進行調查論證,未能根據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沒有對專業方向進行科學定位,所以,出現專業多而不精的現象。
3.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與國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相比,我國目前各校的總時數和課程門類均多于國外大學,但總體課程教學效果卻不如國外。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課程體系深度不夠、課程結構失衡。在大學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堆積著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識性課程,以致旅游院校的畢業生大多感覺課程深度不夠,理論薄弱。課程結構方面,各院校因各自的學科背景不同,開設的課程中帶有濃厚的前學科背景,課程設置沒有統一的標準,并帶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管理專業的規范化發展。
4.學科導向性明顯
旅游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教育一樣,在高等院校內歸于某個基礎性的學科門類中,被當作基礎學科來設置。但是,旅游高等教育的產生不是傳統學科專業的繁衍,而是產業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他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創建新學科,開拓學術領域。因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應當是職業導向而非學科導向。
三、我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
針對上述旅游本科教育定位中出現的問題,根據旅游經濟發展以及旅游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宏觀上應將面向和服務于旅游業的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為具有鮮明職業特征的專業教育。具體對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適度超前定位
據業內專家稱,人才培養本身就有“滯后性”,培養周期相對較長,人才戰略制定落后于產業發展。21世紀世界旅游業和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均呈現出許多新的變化和趨勢,要求我國旅游教育者要具有較強的市場預見性,根據這些變化和趨勢,在運用市場營銷理論對旅游市場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對旅游本科教育進行定位。適度超前定位有利于達成旅游教育目標,解決社會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人才培養差異化
從現實的情況看,如果一個地區旅游高等教育的同質性越強,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困難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別是一些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在旅游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鑒于此,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應采取定位理論中的進強定位策略,這是一種避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教育定位方式。各個院校應根據自身教育資源的特點,避開同類著名院校人才培養的重心,發揮自身優勢,走差異化人才培養道路,不斷完善教育目標,為社會培養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旅游專業人才。
3.建設特色化專業
由于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大多數屬于歷史、地理等基礎學科的二級學科,各旅游本科院校可以根據前學科的背景開展特色專業建設。此外,各旅游本科院校還可以根據地區發展的需要建立特色專業,以滿足區域發展需求,辦出特色是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打造自身的特色專業和品牌課程,有利于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4.注重旅游人才規格的培養
正確處理人才規模化和規格化之間的關系,是旅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人才規格的培養并不單單指高學歷或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還包括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旅游人才。因此,各院校要制定積極的職業定位,重點培養教育對象從事旅游職業的行業素質,特別是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的養成,使旅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適應旅游行業的不同工作崗位,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
四、我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策略實施的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確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定位的開展應該以正確的認識為前提。首先,各旅游院校必須認識到,對旅游本科教育進行定位是滿足旅游產業發展對旅游教育要求的有效途徑,是解決旅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前提條件。確立教育定位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定位策略的實施,實現教育目標。
2.確立教育定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依據
各院校必須確立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是課程體系以及其他教學環節改革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定位策略的順利實施。同時,定位方向確定后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當院校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發生變化時,都要對定位進行重新思考,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要求及時進行再定位。
3.培養和訓練一專多能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保證旅游教育定位目標的關鍵之一是高質量的師資。首先,各旅游院校通過建立教師科研考核機制,保障教師在專業知識層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播的相關知識;其次,通過掛職鍛煉或陪同學生實習,提高教師對旅游行業的深入了解以及實踐操作能力;最后,根據學院特色專業建設的需要,發揮各個教師的優勢,培養該專業所需要的一專多能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4.深化管理機制、完善配套設施,保障定位策略的實施
實踐教學是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重點之一,校內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和校企聯合的實習方式是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制定完善的管理機制,建立一支由學院領導班子組成的監督小組,加強政策落實的時效性,確保定位策略的有效實施。
結語
目前,制約旅游產業和旅游教育協調發展的問題仍然存在,旅游本科教育定位模糊,各院校對教育定位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旅游本科教育定位的探究是從市場需求出發,引導各旅游本科院校抓住市場空隙,準確定位,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素質、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從人本本位角度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