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暉
摘 要:對我國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我國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的現狀提出應關注的問題,以達到提高企業內部管理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益的目的。
Abstract:To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aims a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propose that should the matter of concern, achieve improves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quality and the audit benefit goal. key word: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Present situation Matter of concern
關鍵詞:企業內部管理審計 現狀 關注的問題
Key words: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audit Present situation Matter of concern
作者簡介:呂暉,女,管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公司治理,工作單位:西華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77-02
企業內部管理審計具體說來是對企業內部一切管理行為包括財務、采購、生產、銷售、發展研究及其他業務管理等進行的審計活動,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主要通過審計評價被審計單位經營目標的實現程度,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理念防范、控制企業發展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我國的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內部管理內審人員常常認為審計就是查賬,工作重心主要征對會計資料及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進行監督,工作內容主要征對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查證以及對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后檢查。主要職能就是查錯防弊,沒有企業管理作出分析、評價和提出管理建議,導致內審人員對各項具體的管理活動缺乏應有的熱心與關注,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
我國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對企業建立內部管理審計制度做出明確的要求,導致部分企業內審缺位。有的即使實行了內部管理審計制度,但設置上通常與企業其他職能部門平行或層次較低,導致審計決定和管理建議不能得到落實,管理審計很難順利開展。同時,我國內審人員是從企業內部產生的,內部管理審計受本單位直接領導,僅僅能強調它與被審計的其他職能部門相對獨立和權威性。
二、審計范圍狹隘
多數企業內部管理審計仍以開展財務審計為主,對管理審計涉足很少。傳統的內部管理審計對象主要是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主要是集中在財務領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及經營領域,這種監督導向性的內部管理審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部管理審計作用的發揮。同時,管理審計總體上仍偏重對審計事項和經濟活動的事后監督,無法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事前、事中檢查,工作缺乏前瞻性。
三、審計程序缺失
在審計程序上,多數企業存在審計分工不詳細、審計方案考慮不周全、內審人員操作不規范等問題,甚至一些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沒有審計程序,或審計結束后補做審計程序,從而加大了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的風險。
四、審計手段落后
一些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審計的層面上,沒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工作效率低,審計功效差,使內部管理審計監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嚴重影響管理審計目標的實現。
五、企業負責人重視不夠
有些企業的負責人可以隨意撤并內審機構,精簡內審人員,這使得許多內部管理審計機構勢力單薄,很難發揮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白作用。
六、內審人員素質偏低
內審人員一方面由于業務素質和知識結構不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在對政策理解有偏差,對企業的管理、作業流程不熟悉,對管理上不完善的環節把握不住等方面,從而制約了審計職能的發揮;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審人員對會計知識比較熟悉,對管理領域則不太了解,高水平復合型的人才很少,從而提出管理上的建議、撰寫大型的專題調查報告就顯得力不從心。
一般而言,企業的內部管理審計是以改善部門和單位的管理素質和提高管理水平為目的,審查企業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決策等管理職能上的表現及效果,促進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產力要素的更好配合,以提高經濟效益以及資金使用效益的審計。因此,實施企內部管理審計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獨立性問題
獨立性是內部管理審計工作的必要條件,內審人員只有具備應有的獨立性才能正確地實施審計,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鑒定和評價。實現內部管理審計的獨立性包括實現組織上的獨立和精神上的獨立兩個方面。組織上的獨立是指在組織結構中要給內部管理審計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精神上的獨立是使內審人員保持客觀性。
二、內審人員的勝任能力問題
與傳統審計不同,管理審計本身涉及到戰略管理知識、財務管理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等,內審人員如果還把自己的知識能力鎖定在財務知識方面的話顯然是不合適的,這就要求內審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具備與管理審計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內審人員應注意吸收與管理有關的專業知識以具備適當的勝任能力。
三、管理審計功能定位問題
管理審計功能主要分為“咨詢服務”功能與“審計監督”功能。在對這兩項功能定位時必須要界定他們之間的差異。從實際效果上看,管理審計更多地體現了內部管理審計的“咨詢服務”功能,所以當咨詢服務功能與傳統的審計監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門的職責范疇之內時,我們就要警惕二者之間的沖突與碰撞,認真界定他們之間的差異,注意保持審計的審慎性,不對審計結論作出絕對的保證。同時企業實施管理審計要求把審計時間前移,要變事中、事后審計為事前審計,這樣才能真正的起到“事前反饋”的作用。
四、組織保證問題
要使內部管理審計在企業內部具有較高的組織地位,就要求在實施管理審計時必須對企業組織模式進行改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讓管理審計在實施中具有組織保證。從西方國家的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機構的領導關系上看,把內部管理審計機構分成四種設置方式:設在董事會或董事會所設的審計委員會之下;設在最高行政官之下;設在高級管理層之下;設在專職審計負責人之下。從實施管理審計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種組織模式為最佳,這是因為內部管理審計師向最高權力機構作報告可以提高他們的獨立性,能夠把檢查、評價企業經營情況的信息直接傳輸給企業的主要決策者,以助于其恰當決策。
五、管理層自身關注的問題
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最高管理當局是對內部管理審計所發現的問題能最直接、最權威的進行解決的管理層,一般來說,他們最關心的莫過于如下幾個問題:有關經營的總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響;加強經營管理、經營控制及有助于實現目標等方面的建議;向上級報告和說明經營結果的方法。
因為管理審計的目標是幫助組織增強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就要求企業內審人員必須設想自己既處在總體管理的位置上,也處于部門管理的位置上,為企業提供建設性的服務。任何部門或職能管理的基本目標都是要達到總體管理制定的總目標。因此企業內審人員在按照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的總體目標要求實施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時,必須針對上述問題有個明確的回答和解釋,以便于董事會在進行企業決策予以考慮。
六、業績評價和利益沖突問題
內審人員應從理論和實務上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評價,幫助經營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職責,提高經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他們的基本職責是隨時隨地地提醒管理當局在作出決策時應盡可能地使用足夠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否都行之有效。
管理審計必須關注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尤其是顧客的利益。從產品的研究開發至生產銷售的整個過程都要對用戶的需求、偏好、購買動機等進行分析,關注利益相關者問題,尤其是顧客問題。
總之,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是對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及過程進行獨立的、客觀的、綜合的、建設性的審查與評價,它有助于企業領導進行正確的決策,并促使企業各項活動正常運行,防止企業資產流失,保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使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呂靜平.試論企業內部管理審計[J].包鋼科技.2007.(10) [2]程業炳.關于內部管理審計若干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2006.(2)
[3]李兆華.企業開展內部管理審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商業經濟.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