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濤
2007年下半年,我省高中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涉及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評價等全方位的改革。新課改是在全新的素質教育理念下進行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社會、人、自然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新課改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師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下面結合我一年多來的班主任工作的實踐進行探討。
一、更新觀念,以人為本
一切改革創新都是首先從思想觀念上開始的。傳統班主任“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使班主任在班上擁有絕對權利,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就是“成績好壞”與“聽話與否”,學生成了班主任手中的一個聽話器,表面上都被整得服服帖帖,但是這種傳統方式大大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更不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狀況。
高中課改的最大亮點就是“選擇”,這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新理論。學生是一個個獨特的人,都有各自的內心世界、內在感受、精神生活,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以人為本,尊重個性變化,多樣發展。少一些“約法三章”,多一些“理解寬容”;少一些“批評指責”,多一些“換位思考”,用欣賞的目光去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盡量讓學生“各盡其才”“各盡其能”,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班主任是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他人”。朱小曼教授說:“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性的展開……如果班主任的水準越高,他班上的學生的個性就會越來越豐富地展開。”可見,張揚學生的個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的部分。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要放棄“教育是一種控制”的觀念。對“犯錯”“越軌”的學生要細細地分析,找出“犯錯”中的“光點”、“越軌”中的“金點”,對其充分肯定,在管理中要避免用諸多清規戒律規范學生,讓學生個性能得到自由充分地發展。比如說我班有個同學成績平平,還有點內向,但對古幣興趣很濃,我就與他交流,發現這方面的書籍就找給他,還安排他結合歷史知識在班上給同學們做了一次講座,他的才華得到了肯定,人也開朗了、自信了。這就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
二、更新教育方法,全方位育人
作為一名班主任,他不僅是一個老師,還是一個管理者。因此除了要有新的教學方法外,更要有新的管理方法。新課改的目的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社會、人、自然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在這種教育形勢下,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在接受新的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接受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理念,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各種能力也會得到極大提高,對于學生成長是極為有利的。所以班級管理,我就讓學生管學生,學生管班級,如班委會的建立,班紀班規的制定,都是由學生民主產生,人人參與,個個是主人,最終達到自己管理自己;班級活動盡量創設更多的讓學生表現的機會,如汶川地震后,我把主題班會“節約與浪費”開到學校就餐的食堂,學生深受震撼,心靈受到洗滌。我還組織學生參加街頭賣報,做文明勸導員等社會實
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們積極參與、親身體驗。老師通過將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有機的結合,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達到了社會、人、自然的統一,從而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人。
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在眾人呵護下長大的。而現在的社會具有多樣性、多變性,這些獨生子女學生在認知社會、感受社會的同時,往往也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傳統老師只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心理。據調查表明,不少學生有心理疾病,然而傳統班主任卻忽略了這一點。在新課改過程中,班主任必須意識到心理健康是學生智力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幫助學生擁有健全的心理,是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班主任平時要細心,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發現問題要耐心,找到問題的根源,處理問題要充滿愛心,按心理規律辦事,排除學生心中的障礙,讓所有學生都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人。老師在思想上要端正對學生的態度。我認為,在教育與教學中,要特別尊重學生的情感,情感是人類行為的動力。熱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尊重和熱愛是一種期望每個學生都能成人或成才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樂于和學生交往,表現在對學生的真心實意的愛護和由衷的關懷。教師的這種愛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因素,它會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并且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友誼。這些體驗又直接陶冶差生的心靈。這樣,教師才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可以說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首先把自己改好,才能把課改推行下去,這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一個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機會,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