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歷
摘要:在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面對新課標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并幫助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糾正心理缺陷、提高學生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教學;學習動機
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中,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因此,我們要通過實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合理的心理治療,從而保障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1)體育運動能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學生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學生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學生心理的發展。
(3)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學生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在運動比賽中明顯地表現出來,使他們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4)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二、合理設置課堂環境
有關課堂環境對學習動機影響的系統研究始自多伊奇提出的目標結構理論,它是在勒溫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研究表明,個體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對抗、相互促進和互相獨立三種形式。與此相對應,也存在著三種現實的課堂目標結構:競爭型、合作型和個體化型。大量研究表明,三種課堂結構激發的是學生三種不同的動機系統。
1.個體化型課堂結構激發以個體目標為中心的動機系統
在個體化目標結構中,個體是否成功與團體中的其他成員是否達到目標無關,個體注重的是自己對學習的完成情況和自身的進步幅度。在這種情境中,個體尋求對自己有益的結果,而并不在意其他個體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同伴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獨立、互不干涉的。
2.競爭型課堂結構激發以表現目標為中心的動機系統
競爭激發了學生用社會標準進行比較,而社會標準充分地提供了關于一個人的能力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唯獨最有能力、最自信的學生的學生動機得到了激發;而能力較低的學生明顯感到自己將會在競爭中失敗,所以這部分學生通常回避這種情境。一般來說,他們所采取的回避競爭和社會比較的方式是,選擇極為簡單或極為困難的學習任務,而回避中等難度的學習任務。然而,在實際教學情境中,中等難度的學習是最恰當的學習任務,可以使學生在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上提高更快。
3.合作型課堂結構激發以社會目標為中心的動機系統
合作情境涉及到為共同目標而工作,因此,在合作情境中常常出現幫助行為。幫助既是援助他人,也是承擔合作學習中的工作,幫助和合作是不可分的。研究發現,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組成員,都認為同伴的幫助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合作情境的另一明顯特點是共同努力。學生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他們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獎勵。在合作情境中,每個成員都盡全力為集體的成功而工作,積極承擔集體義務。
總之,心理學的知識創新可以提升我國的整體知識能力。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和手段多種多樣。只要教師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有可能積極主動地學,并學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張藝.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改革[J].河南社會科學,2003(5).
[2] 徐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觀[J].科技創業月刊,2004(4).
[3] 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