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秦安
[摘要]興趣是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認識和體質健康訓練課的巨大動力。如何平衡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感到身心愉快。培養(yǎng)這方面的興趣,只有在教學中掌握了有效的手段和教法,才能激發(fā)和延續(xù)這種興趣,從而達到提高體質健康訓練課目的和任務。
[關鍵詞]體質健康訓練課興趣激發(fā)延續(xù)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80-01
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興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體質健康訓練課產生興趣,并能穩(wěn)定和延續(xù)這種興趣,是教師棘手的一個問題。體質健康訓練課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是根本無興趣可言,只是為了達標,不得已而為之,在教學中,如果內容和教法只流于形式,學生自然就會逐漸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是厭惡的心理,對此,我們唯有在教學中掌握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激發(fā)和延續(xù)這種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高體質健康訓練課的教學質量。下面談一談如何提高學生對體質健康訓練課的興趣。
一、告訴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體質健康是國家衡量一個合格大學生的標尺,也是衡量一個大學生的身體是否到適應我國勞動者的身體要求。經過數據對比,我國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屬世界中下水平,毛澤東曾說過“無體則無德智也”的道理,可見身體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大學生的體質好與壞和國家強盛與興衰息息相關。
二、注重“鼓勵法”在體質健康訓練課教學中的運用
學生的進步,需要教師給予以肯定,憑這種心理特征在體質健康訓練課中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是有效激發(fā)學生進步的基石。很平常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對于學生來說樹立更堅強的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一些處于劣勢的個體而言,教師更應該給予關心及更多的鼓勵,避免其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
三、把新穎的教法注入教堂
要使學生對體質健康訓練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不斷的把新穎的教法合理的注入課堂,才能延續(xù)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例如:體質健康訓練課中的50米跑,可以根據一個班的男、女生人數比例,把他們平均分組相距30米進行迎向接力游戲或者采用單腳跳的形式(女生中途可換腳一次)進行,長此以往,這樣做既是學生腿部力量得到提高,又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如:在體質健康訓練課中,擲實心球練習,同樣可利用墊子通過一次一組的“兩頭起”比賽游戲,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鍛煉中去,因此,新穎的教法既激發(fā)和延續(xù)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到達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和任務。
四、建立扎實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決定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學生都是有情感的,從上課的第一天起,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關心、教誨,更渴望需要一個和諧的師生情感,當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決定上好一次課,這種情感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信任、了解的基礎上。因此,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工作:
(一)尊重學生平等對待
首先,我們要每個學生在體質健康訓練課的教學中,都有一個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識;其次,從學生自身角度去講,每個學生都想得到尊重與平等,因此,教師只要做到這兩點,學生將會對你加倍尊重和信任。
(二)多勉勵,多寬容
常年教學經驗表明,以勉勵的語氣教學,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潛力,以生冷命令的語氣教學,張口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就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體質健康訓練課中的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練習中“不要怕,慢慢來”、“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能跑個好成績”等。這樣以來學生不但樂意練習,而且還會加倍努力,也沒有心理壓力,那么教學效果就會不同凡響。
(三)讓學生參與教學中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傾聽學生的呼聲、接受學生的要求、征求學生的建議,讓學生獻計獻策,讓學生參與到體質健康訓練課的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反問或疑問,甚至允許有反對教師的意見,尊重其人格、尊重其自尊心。這樣的結果既是教師教的順心,又是學生學得開心。
(四)不斷提出希望
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特別的學生,最大的希望莫過于受到老師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對于有過失或過錯的學生,最擔心的莫過于教師嚴厲的指責和挖苦。對于上述情況正確的給予實事求是的表揚及委婉的提出新的期望。激勵其向更高的目標奮進。錯誤的論過要適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fā)起補缺改過的動機和信心。
總之,體質健康訓練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和自覺鍛煉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鍛煉的興趣方法很多,只要教師能夠有效地利用“激勵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就可以以學的積極主動。只要有了興趣,才會動力十足的去學習,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提高,才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傅輝祖、張思光,《體育與健康》,南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2]趙壇生,《大學體育鍛煉與健康》,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