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新建
【摘要】 目的 通過本組624例特殊部位燒傷患者的救治回顧,探討特殊部位燒傷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根據患者入院時間不同,參照不同特殊燒傷部位采取相應積極治療措施。結果 本組特殊部位燒傷患者由于創面早期得到及時處理,創面修復后外觀及功能恢復良好,其中深度燒傷傷后7 d內手術者,功能恢復良好在85.00%以上,除骨骼外露壞死、肌腱損傷外多數病例不需二次整復手術。采取大張自體皮移植、皮瓣移植及早期切削痂生物敷料或異體皮覆蓋短時間內自體皮移植的特殊部位燒傷,術后外觀形態及功能恢復良好率均較高。結論 燒傷創面早期清創,功能部位妥善固定在特殊部位燒傷早期治療中尤為重要。深度燒傷屏棄以往保守換藥治療,早期手術采用大張自體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移植,毀損嚴重、肌腱、骨骼、關節囊暴露者應用皮瓣修復,愈后創面外觀修復、功能恢復良好,療效顯著。
【關鍵詞】燒傷;特殊部位;治療
特殊部位燒傷主要指頭面頸、眼、耳、鼻、手、足、會陰等部位的燒傷。燒傷部位面積不大,但具有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點,同種程度燒傷,其創面愈后轉歸與其他部位不同,臨床治療也各有其特點。面部燒傷以影響容貌為主,其余特殊部位燒傷則以影響功能為主。特殊部位燒傷臨床處理不當,必將導致嚴重毀容或功能障礙[1]。
1 一般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隨機采集于本2005-2008年所收治患者中的624 例,其中特殊部位燒傷患者485例,占77.72%。其中頭(26.44%),面(34.46%),眼(9.30%),耳(28.21%),鼻(27.56%),手(75.16%),關節(54.17%),會陰(20.08%)。成人燒傷392例,占62.82%;小兒燒傷232例,占37.18%。燒傷原因主要為燒傷、燙傷、灼傷、化學燒傷等。燒傷面積1%~95%,Ⅲ。1%~78%。傷后7 d入院458人(73.40%)。深度燒傷傷后7天內手術者194人(87.56%,占所有手術患者)。
1.2 方法 本組病例均根據患者入院時間的不同,參照不同特殊燒傷部位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大面積危重燒傷患者,在燒傷休克期渡過平穩早期切削痂同時,力爭特殊部位創面得到有效覆蓋(生物敷料或異體皮),保護間生態組織,以免進一步損害,特殊部位包扎取功能位,為后期大張皮移植創造條件。晚期患者則在容貌、功能恢復的前提下修復創面。中等及小面積燒傷患者,早期即采取整形外科技術修復創面,減少后遺癥發生。
1.2.1 頭面頸部燒傷頭面部燒傷多伴毛發污染,為減輕創面污染,早期即剃除毛發,保持鼻腔、口腔、外耳道通暢,應用眼膏或眼液保護雙目。采取半坐臥位,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水腫。合并吸入性損傷者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床旁備氣管切開包,吸痰器及給氧設備,定時霧化吸入,保持氣道濕化,同時起抗感染作用。疑有氣道梗阻早期立即氣管切開,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頭面部汗腺、皮脂腺及血管豐富,皮膚修復能力強,相對易愈合,創面多采取暴露治療。深度燒傷創面應用大張中厚皮修復,嚴禁小片郵票皮移植。創面愈合后即使用彈性敷料加壓包扎,防止瘢痕增生。
1.2.2 眼部燒傷 除化學燒傷,一般眼部燒傷相對較輕。早期用大量清水沖洗,及時清除眼內異物、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潔。 頭面部高度水腫可致眼瞼水腫外翻,角膜暴露,此時使用抗生素眼膏、眼液滴眼,嚴重者外敷抗生素凡士林紗布覆蓋,避光。
1.2.3 耳部燒傷 隨時清除外耳道分泌物,保持外耳道通暢。側臥時墊海綿圈,防止耳部受壓,防止褥瘡及耳軟骨炎發生。
1.2.4 鼻部燒傷 及時清理鼻腔異物、分泌物,保持通暢。①手部燒傷,手燒傷早期清創即采取功能位包扎,減少因長期非功能位包扎導致的功能障礙。患肢抬高,利于水腫吸收。深度燒傷根據末梢血循環及溫度差早期施行切開減壓,防止血管、神經長期受壓,預防進一步損傷,為手功能盡快恢復創造條件。手部早期切削痂植皮手術視病情而定。本組病例除院外后期轉入患者,均早期手術植大張自體皮,后期手功能恢復良好。手部創面愈合早期開始功能訓練,進行抓握動作,彈力手套加壓,結合可塑性夾板固定防止攣縮;②關節部位燒傷,關節部位深度燒傷早期切痂植皮,覆蓋創面,防止關節囊破壞。若關節已開放,在全身條件允許下,盡早徹底清創,采用周圍組織瓣封閉關節腔。關節創面修復后早期開始功能鍛煉,防止關節粘連;③會陰燒傷,會陰部位燒傷創面充分暴露,雙腿外展60°,剃除陰毛。留置導尿管,2次/d膀胱沖洗,防止大小便污染創面。每次便后生理鹽水,碘伏稀釋10倍再沖洗一次,吹風機吹干。深度燒傷早期手術植皮結合皮瓣修復,防止瘢痕粘連,必要時配帶功能支架。
2 結果

本組特殊部位燒傷患者由于創面早期得到及時處理,創面修復后容貌及功能恢復良好,其中深度燒傷在傷后至7 d內手術者,功能恢復良好在85.00%以上,除骨骼外露、壞死、肌腱損傷外多數病例不需二次整復手術。采取大張自體皮移植、皮瓣移植及早期切削痂生物敷料或異體皮覆蓋短時間內自體皮移植的特殊部位燒傷,術后外觀形態及功能恢復良好率均較高。
3 討論
本組病例中特殊部位燒傷患者發生率占77.72%,可見特殊部位燒傷為燒傷多發部位。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導致特殊部位燒傷創面更易發生感染,創面損傷加深,甚至累及深部組織。如果只進行一般常規處理,燒傷后期多遺留瘢痕攣縮畸形和功能障礙等后遺癥,所以特殊部位燒傷早期治療極為重要。對于特殊部位深度燒傷創面的治療,以往僅僅以修復創面為目的,現在整形外科技術與燒傷治療的結合為燒傷治療開拓了更廣闊的途徑,有效降低了特殊部位燒傷患者的傷殘程度,提高了患者日后生活質量。
燒傷創面的早期清創,功能部位的妥善固定在特殊部位燒傷的早期治療中尤為重要。功能部位皮膚柔韌性、伸展性較其他部位強,燒傷后皮膚組織病理性改變使其各項生理特性不同程度降低,燒傷治療過程中功能部位的妥善固定不僅能使其處于最佳生理功能位,而且有利于創面基底新生組織塑性修復,為愈后功能康復創造條件。本組患者根據特殊部位燒傷創面分布不同,早期即采取適宜的體位固定、功能位包扎,康復早期結合各類彈性敷料加壓,開始功能鍛煉。
深度燒傷屏棄以往保守換藥治療。研究表明,燒傷創面發生進行性損傷加深與創面局部炎性反應程度過程有關,早期實施切削痂植皮手術、皮瓣修復手術,對深度燒傷創面局部IL-8水平和炎性反應的改善以及組織進行性壞死有積極防治作用。因此,深度燒傷創面筆者單位均施早期手術治療,采用大張自體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移植;毀損嚴重,肌腱、骨骼、關節囊暴露者則應用皮瓣修復[2]。
特殊部位燒傷不僅對燒傷患者容貌、肢體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給患者日后生活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因此為提高特殊部位燒傷患者愈后生活質量,臨床醫師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積極地救治燒傷的同時,根據特殊部位的解剖、生理特點盡最大努力恢復容貌及功能,使患者康復后順利融入社會。
參 考 文 獻
[1] 盛志勇 楊宗城.燒傷治療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31-348.
[2] 郭恩覃.現代整形外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 14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