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林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嶄新的課題。解決它,對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創造力 智力 培養
在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認為,是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因為創造活動是最高級、最復雜的智力活動,它是在調動全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設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能使吸收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多種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整個思維過程處于最活躍、最積極的狀態。可以說創造力的高低是人的智力發展程度的標志。事實證明,古往今來一切被人們公認為有非凡智力的人,無不在其事業的成就上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當今世界已把有沒有創造力作為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在語文課的日常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學生:他們總愛標新立異,提些古怪的問題,或者抓住課文中的一二點,“鉆牛角尖” ,“認死理”,而且,又往往不肯輕易贊同老師的分析和講解。為什么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他和馮鏗女士初次見面就覺得“對她終于很隔膜”,又“疑心她有點羅曼諦克”?多疑是不是魯迅先生的缺點?《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是悼念烈士的,這樣寫馮鏗女士是不是有損烈士形象,為什么魯迅不選取一些表現烈士高尚情操的材料呢?莫泊桑的《項練》中的路瓦裁夫人是不應當受到諷刺和批判的,因為她追求享受,夢想過好日子是她對自己低下,貧困的地位的思想上的反抗。難道安于現狀,適應貧困才是理所當然的嗎?作者是不是站在資產階級貴族的立場上來嘲弄路瓦裁夫人的?這一類問題如何回答姑且不論。但是,應當看到,問題的提出就包含著提問者對課文內容的新的理解。他們毫不客氣地摒棄了現成的結論,大膽地追求和探索新的思想。這無論如何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從教學的角度看,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或者一種看法有沒有價值,并不能完全用合理或不合理,對或錯作為標尺來衡量,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和看法所體現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包含創造的意義。盡管由于知識和能力的局限,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免不了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即如上文所述的那些古怪問題,也許有些同志認為不值一答,但卻不能不承認這里面閃耀著創造的火花。
究竟怎樣認識創造力的含義呢?關于人才培養的《創造工程學》的研究表明,所謂創造力包括運用以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來剖析目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所需要產生新的創造性設想的能力,以及在進行創造性思維過程中反復進行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創造力是這三種能力的總和.具體地體現在語文課的學習中,學生的創造力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檢驗:閱讀方面:①是否能敏銳地從文章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②對文章的內容及表現方法有沒有獨特的感受;③能否突出習慣性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寫作方面:①審題的角度是否新穎;②是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新鮮事物作為題材;③聯想是否豐富,構思是否巧妙。當然,以上這些方面很難在一個學生身上全面地表現出來。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呢?具體做法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簡而言之,就是用問題來誘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這里的關鍵是問題的選擇。有的問題過于簡單或純屬知識性的,學生無創造可言,只有那些內涵豐富而又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創造意識。
實踐證明,只要問題的深淺程度合適,這樣的創造活動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他們的收獲也總比死板地照搬現成結論大得多。有比較才有鑒別。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或者一種修辭手法,課文中這樣用好在哪里,需要比較。教學上,習慣的做法是舉出差的、錯的來對比,以證明其好,這自然有利于說明問題。但也有缺陷,久而久之,學生就把課文看作“圣經”,一字不易,似乎只能揣摩學習,這就壓抑了他們的創造意識。況且,法乎其上,僅得其中,學得再好,進步也有限。如果換個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地設想: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詞語、句子、修辭手法來代替原文呢?這樣做,容易引起學生的創造愿望。例如《天山景物記》中作者描寫天山那富于色彩的連綿不斷的山巒,用了一個比喻:“象孔雀開屏”。我告訴學生,這比喻很貼切,極寫天山的艷麗迷人,但我又問:只能用這一個比喻嗎?如果幾十個作家來寫天山,大家也都會用這同一個比喻嗎?回答是否定的。結果學生想出了許多比喻,如象“彩蝶紛飛”、“神龍游動”、“云霞落坡”、“掛滿錦緞的駝隊”等等,從不同角度來描寫天山景色之美。
魯迅先生曾經十分欣日本作家有島武郎對少年們說的一句話:“你們若不是毫不客氣的拿我做一個踏腳,超越了我,向著高的遠的地方進去。那便是錯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鼓起學生超越前人的勇氣。作文有思路,但思路怎么講?一般僅僅局限于說明文章結構上的妙處,其實這是不夠的。因為它忽略了作者寫作時可能走過的彎路。任何一篇文章的構思的后面,都有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應當這樣寫”的后面,隱藏著許多“不應當那么寫”的經驗。這就必須和學生一道來探索;弄明白其中的奧妙。還有一種智力激勵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在短時間內能調動極大創造性的方法。它的特點是組織十人以下的有關某個創追專題的小塑討論會,力求每人提出新奇獨特的見解和設想。以此.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連鎖反應,達到豐富創造內容,取得創造成果的目的。這種方法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作文,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思路打不開,立意不高,選材陳舊,構思一般化,這不但是由于見識不廣,寫作水平低,也由于形成了習慣性的思路,新的東西被壓抑了。這就需要激勵。我以“毀樹容易種樹難”為題訓練學生作文思路,讓學生審清題意,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口頭作文。規定在審題的角度或選取的材料上每個人必須至少提供一點與眾不同的新東西。結果效果很好;學生互相啟發,聯系課內課外的知識,舉了許多古今中外的例子,并進而談到年輕人要做種樹人,不做毀樹人,等問題。這種辦法,有利于形成一種創造的風氣。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嶄新的課題。解決它,對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秀娟,劉惠青.語文學習中審美情感的培養策略[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