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春
摘要:本文探討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當月不擬抵扣或稅務機關不讓抵扣情形下的帳務處理。筆者首先列舉了實際工作中各企業上述情形下的帳務處理,并逐個分析了其帳務處理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論述自己的帳務處理避免了以上分析的種種弊端。最后論證在上述情形下正確的帳務處理。
關鍵詞:增值稅專用發票;不擬抵扣;不能抵扣;其他應收款;待攤費用;遞延稅款;應交稅金;存貨;暫估入庫;待抵扣稅金
筆者在日常審計和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都存在這種情況:企業當月購進存貨時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當月不擬抵扣(稅法規定,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之日起90日內抵扣即可);或者因種種原因,增值稅專用發票未通過稅務機關的認證,當月不能抵扣。以上兩種情況下的帳務處理,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均無明確規定。各企業會計人員根據自己的理解,會計處理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入帳,相關稅金暫記入“其他應收款-待抵扣稅金”科目,待以后月份通過稅務機關的
認證時,再轉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借:存貨
其他應收款-待抵扣稅金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其他應收款-待抵扣稅金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其他應收款科目核算非經營項目,增值稅是由于經營活動產生的,不是其他應收款的性質;同時,若會計人員對“其他應收款-待抵扣稅金”科目不注意,有可能造成此張進項票未認證或未在規定時限內認證,給企業造成損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2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入帳,相關稅金暫記入“待攤費用”科目,待以后月份通過稅務機關的認證時,再轉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借:存貨
待攤費用-待抵扣稅金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待攤費用-待抵扣稅金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待攤費用科目核算的是:企業本期已經支出,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1年以內(含1年)的各項費用。增值稅不是費用,不是待攤費用的性質;若會計人員不認真負責,疏忽大意,月末待攤費用攤銷時,誤將此未抵扣進項稅作為費用攤銷,就會虛增企業費用,造成利潤核算不準確;同時,若會計人員對“待攤費用-待抵扣稅金”科目不注意,有可能造成此張進項票未認證或未在規定時限內認證,給企業造成損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3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入帳,相關稅金暫記入“遞延稅款”科目,待以后月份通過稅務機關的認證時,再轉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借:存貨
遞延稅款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遞延稅款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科目運用錯誤,遞延稅款科目核算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僅核算企業所得稅,不核算增值稅;同時,若會計人員對“遞延稅款”科目不注意,有可能造成此張進項票未認證或未在規定時限內認證,給企業造成損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4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入帳,相關稅金直接記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借:存貨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帳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不符,“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帳顯示此筆進項稅已經抵扣,而增值稅納稅申報系統是與稅務機關聯網的,顯示此筆進項稅尚未抵扣,造成“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帳帳面應納增值稅額低于增值稅納稅申報表月末應納稅額,形成時間性差異;同時,因帳面顯示此進項發票已經認證抵扣,若會計人員不認真負責,疏忽大意,有可能造成此張進項票未認證或未在規定時限內認證,給企業造成損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5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入帳,存貨價值和相關稅金均記入“存貨”科目,待以后月份通過稅務機關的認證時,再轉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按存貨價值和相關稅金之和
借:存貨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按相關稅金的金額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存貨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未認證或未通過認證時,存貨科目帳實不符,存貨的帳面價值虛高,不利于企業對存貨的管理。
6 增值稅專用發票于取得時暫不入帳,僅對購入的存貨暫估入庫,待以后月份通過稅務機關的認證時,紅字沖回原暫估入庫,同時按購入存貨正常入帳。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根據暫估的存貨價值
借:存貨
貸:應付帳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根據暫估的存貨價值
借:存貨 金額為紅數
貸:應付帳款 金額為紅數
同時,借:存貨(發票上的金額)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帳款
此種會計處理方法的缺點:未認證時,應付帳款科目帳實不符,少記了應付帳款,與客戶對帳時產生差異,甚至產生糾紛;同時,因此未認證增值稅進項發票未在帳面做任何反映,若會計人員不認真負責,疏忽大意,有可能造成此張進項票未認證或未在規定時限內認證,給企業造成損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對此種業務未明確規定其會計處理方法,會計實務中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處理。若此種業務金額較大,容易造成報表使用人對會計信息的誤解,甚至導致其做出錯誤決策。也影響了各企業報表信息的可比性。
筆者認為,為避免以上各種會計處理的弊端,應單獨設置“待抵扣稅金”會計科目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明細科目核算此種業務。“待抵扣稅金”會計科目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明細科目為負債類科目。
即購入存貨,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借:存貨(發票上的金額)
待抵扣稅金(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
貸:應付帳款(或銀行存款)
通過稅務機關認證時,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待抵扣稅金(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
以上此種帳務處理方法,既能保證其他應收款、待攤費用和遞延稅款科目核算的準確性,又能保證存貨和應付帳款科目帳實相符,還能讓“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明細帳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相符;同時,會計人員根據帳面待抵扣稅金(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借方余額,就知道尚有未認證增值稅進項發票,就會安排在規定時限內認證。
通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為更準確地核算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當月不擬抵扣或不能抵扣的情形,應單獨設置“待抵扣稅金”會計科目或“應交稅金-待抵扣稅金”明細科目核算此種業務,以保證會計報表能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所發生的經濟業務。特別是在此種業務金額較大的情況下,能大大的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