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迪
中圖分類號:B712.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106-02
摘要:音樂鑒賞教學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音樂具有“不可翻譯性”但是音樂鑒賞教學需要“翻譯”。目前高中鑒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違背了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音樂審美需求,本文嘗試從“翻譯”音樂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中;鑒賞教學;“不可翻譯性”;“翻譯”
一、何謂音樂的“不可翻譯性”
很多時候,音樂超越了語言,與聆聽者直接進行靈魂對話。比如,在奧運會的頒獎儀式上,雄壯的國歌飽含著我們民族的驕傲與自豪;在汶川地震的廢墟里,孩子們用稚嫩的歌聲點燃生命的希望……對于此,門德爾松感嘆:“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蘇珊郎杰認為,這是“由于人的感覺形式同音樂形式要比同語言形式吻合得多,所以音樂可以用語言無法達到的詳盡和真實來揭示感覺的本質”。其實,這都揭示了音樂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不可翻譯性”。 音樂的“不可翻譯性”是指音樂所表達的東西以及我們從中獲得的東西無法完全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它包含非具象性和非語義性。常有人認為有些音樂不容易聽懂,感覺飄忽不定、捉摸不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音樂的“不可翻譯性”在“作祟”,它使音樂沒有固定的具體形象約束,也沒有約定俗成的語義精確表達,因此,試圖找尋音樂唯一的答案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人們懂得這是它的特性之后,聆聽音樂就不用苦苦追尋不存在的唯一答案了,音樂美的奧妙就在于此。
音樂的“不可翻譯性”使音樂有了極大的豐富性和可能性,即使是聆聽同一段音樂,人們也如同暢游在大海中,根據(jù)個人喜好或是體驗洶涌海濤,或是感受風平浪靜,或是欣賞海底奇觀,各自獲得審美愉悅。音樂的“不可翻譯性”是人們熱愛音樂的重要原因。但是,音樂具有“不可翻譯性”,并不意味著音樂不能“翻譯”。從哲學上講,我們認識的真理只是“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但是無法認識“絕對真理”不等于說無法認識真理,不然就會陷入哲學的“不可知論”。無數(shù)的“相對真理”構成“絕對真理”,如果我們把音樂的“不可翻譯性”比做是“絕對真理”,那么音樂的“可翻譯性”就是“相對真理”,因此,音樂的“不可翻譯性”與“可翻譯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翻譯”音樂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體驗音樂的“不可翻譯性”。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雖然盲人無法看到大象的真身,但是通過觸摸大象的不同部位對它進行感知,即使這感知是片面的,也比憑空臆想來得真實和準確。因此,音樂不僅可以進行“翻譯”,而且還需要“翻譯”,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人們真正走入音樂的殿堂。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需要“翻譯”
在這里,所謂的“翻譯”音樂,不是再現(xiàn)音樂,而是通過表現(xiàn)音樂來表達審美感受。既然音樂具有“不可翻譯性”,那么“翻譯”音樂的途徑當然不僅僅是語言文字。巴贊說:“在一些重大的時刻,詞往往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不能充分地表達具體情況,最后我們只好說:‘我無法向你說清楚我是如何地為……所感動。這時只能夠包括音樂在內的其他手段來表達。”這里的手段就是藝術表現(xiàn)手段,相較于語言文字,藝術表現(xiàn)手段是更好的 “翻譯”音樂的途徑。
從教育的層面來說,“翻譯”音樂包括音樂老師向學生“翻譯”音樂作品以及學生自己“翻譯”音樂作品。在我國中小學的音樂課上,音樂鑒賞占有很大的比例。鑒賞音樂當然不是僅僅讓學生聽聽音樂(即不“翻譯”音樂),也不能機械地講解音樂(即試圖完全“翻譯”音樂,違背了音樂的“不可翻譯性”),而是要通過音樂老師的適當“翻譯”,讓學生在理解音樂的“不可翻譯性”的同時能夠相對地“翻譯”音樂,以便學生更好地感受與鑒賞音樂。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其音樂學習態(tài)度具有階段性,那么“翻譯”也具有階段性:“童年期的孩子的思維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對音樂審美態(tài)度處在‘寫實階段”,這時的“翻譯”體現(xiàn)了學生“單純、活潑、快樂的天性”,比如“對于形象鮮明的諸如描寫小動物的音樂作品,他們會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而“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孩子則逐漸學會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對待音樂作品,并逐漸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對風格、表現(xiàn)性等審美特性的知覺敏感性。對樂曲和歌曲已經(jīng)有自己的主見,有明顯的喜好傾向?!币虼?,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翻譯”音樂也變得更加富有個性特點。但是,目前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音樂鑒賞課上“翻譯”的機會,相對義務教育階段而言卻減少了,個性化的趨勢也不明顯。我國“九年義務音樂教育中的四大內容領域——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雖然有這樣的劃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在教材編寫中,這幾個方面還是融為一體的。但高中則不同,六個模塊獨立編寫教材,實際上是六門相對獨立的課程了?!睂W生在高中第一學年必修音樂鑒賞模塊,再在第二學年選修歌唱、演奏等其他模塊,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人為地把音樂活動本身的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割裂開來。”那么,高中音樂鑒賞的“翻譯”機會就相對減少了。另外,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中有關音樂鑒賞活動的第一條建議為“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和方法,都應堅持以聆聽為主的教學原則,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和體驗?!庇谑?,有些音樂老師的課堂設計以學生聆聽為主,或者側重聆聽音樂,或者側重聆聽老師的講解,學生只是聽聽、偶爾說說,課堂表現(xiàn)越發(fā)單調沉悶。“翻譯”音樂的機會減少,“翻譯”形式單一,能夠真正進入審美體驗的狀態(tài)就不容易,更不用說審美能力的提高了。
實際上,在老師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下,在日益增加的課業(yè)壓力下,壓抑著的是學生熱愛音樂、渴望表現(xiàn)的天性。學生進入高中,心理特征有了進一步地變化,“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急劇增強;情感更加豐富多彩,逐步趨向深刻而穩(wěn)定;自我意識逐漸成熟,遇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等,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并不意味著學生體驗音樂應該更加安靜理性,相反,隨著高中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多彩,在音樂課堂上,更應該充分尊重和體現(xiàn)音樂的特性,給予學生更多的感性表現(xiàn)的機會,這樣,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他們對音樂的審美體驗會更加深刻,“翻譯”也會更加富有個性,音樂課堂不需要學生千篇一律的表現(xiàn),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翻譯”音樂符合高中學生追求個性發(fā)展的愿望,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這方面,美國高中音樂教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jīng)驗。他們的課程設置為合唱課、器樂課和普通音樂課,沒有專門的音樂鑒賞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音樂課程,忙得不亦悅乎。美國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課,其音樂審美能力定然不會低,這從他們的課堂參與的熱情程度和表現(xiàn)水平就可以推斷出來。而在我們的高中音樂課中,雖然另外設置了歌唱、演奏等選修的音樂表現(xiàn)課,但是這不足以成為必修的音樂鑒賞課上減少學生“翻譯”音樂的理由,相反,在我們的音樂鑒賞課上應該鼓勵學生“翻譯”音樂。對于此,我們提出“翻譯”音樂的幾條建議。
首先,選擇具有開放意義的音樂作品。理解音樂的“不可翻譯性”是“翻譯”音樂的重要前提。它需要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細細領會。雖然音樂的“不可翻譯性”是音樂的特性,但是在有些音樂作品尤其是歌曲中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因此,應該不拘泥于教材,選擇更加具有開放意義的音樂作品。如伊麗莎白所說,“選擇具有開放意義的聽賞作品將有效激勵學生像音樂家那樣去對音樂進行更多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介紹音樂作品的相關文化知識背景,學生再去聆聽音樂的時候,會結合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下的音樂內涵和意義,這樣的鑒賞會更加有意義。不過,不要選擇那些過于晦澀難懂的音樂作品,這樣不僅容易降低學生的興趣,并且會使學生以“不可翻譯”為借口,逃避體驗和思考。其次,注重聆聽之前的引導。音樂具有“不可翻譯性”,學生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象,可能在聆聽的時候走神,所以老師在學生聆聽之前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來引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如音樂有何情緒變化、數(shù)出主題重復的次數(shù)等。但是,不能在學生聆聽之前提示或解說這段音樂內容,這樣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審美體驗。當然,并不是在每次聽音樂前都要提示,老師應該視情況來定。再次,不要忽略聆聽過程。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音樂開始后也就開始了,“翻譯”音樂就是表現(xiàn)審美體驗。這時候音樂老師的“翻譯”不一定要有語言,僅僅一顰一笑、一個手勢都可以感染學生,帶領學生漸入佳境。同時,老師還應該細心留意學生聆聽音樂的表情、舉動等不同反應,并在音樂結束后鼓勵他們用藝術表現(xiàn)手段“翻譯”音樂。最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翻譯”音樂。實際上,經(jīng)過九年義務階段的音樂學習,大部分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翻譯”音樂的基礎,不過有些高中學生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放不開,這就需要老師讓學生明白“翻譯”音樂不需要有多高的表現(xiàn)水平,重在參與、用心表現(xiàn)就足夠了;有些學生的“翻譯”會更多的使用語言,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靈活運用唱歌、繪畫、演奏、跳舞、創(chuàng)作等多種方式。音樂老師的親身示范往往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卸下心防,投入到“翻譯”當中。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段來“翻譯”音樂,并不是讓它們喧賓奪主,而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胺g”音樂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學生能夠主動表現(xiàn),就是好的“翻譯”。相信突出了音樂的特性,讓學生積極“翻譯”音樂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會更加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1]郭聲健等著.《音樂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郭聲健著.《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教材中心,音樂培訓手冊,湖南文藝出版社
[4]轉引自郭聲健著.《美國音樂教育考察報告》,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