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詩忠 班業龍
摘 要:鑒于安徽農村信用社貸款在農業貸款中的絕對主體地位,文章采用2003年以來安徽農村信用社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相關數據,通過格蘭杰檢驗分析安徽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安徽農村經濟的影響,指出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但是支持力度偏小,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格蘭杰檢驗 信貸支農 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246-02
一、安徽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特征分析
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和支農作用的發揮不能脫離目前的整體農村金融環境,對于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體制和深層次特征,眾多學者進行研究并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林毅夫從農村發展金融改革等宏觀層面分析了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指出我國金融改革應該注重培育和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社會保障中的作用。“中國農村金融組織的行為與制度環境”課題研究認為,為了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應該適度開發市場,允許新的符合條件的產權清晰的民營性質的金融組織加入農村金融機構,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適度競爭,通過競爭來促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農村金融的發展。何廣文教授提出,可以將農村金融監管機制、各種農村金融供給機制和農村金融需求機制等聯系起來,在一個大系統中分析和綜合研究,使得各類資源得到最優組合,實現農村金融供求的最優動態均衡,“三農”資金需求得到最優化的滿足。
自從安徽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以來,積極發揮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作用。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在貸款期限、投向和定價方式等方面作出積極的調整;根據農村經濟的季節性特點合理安排信貸資金,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針對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的態勢,農村信用社在貸款額度上積極調整授信額度,以滿足和培育優質客戶的要求。同時,農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在不同區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其中在皖南和沿江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的資產質量有了明顯的好轉,不良貸款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沿江的不良貸款率截至2007年末為9.1%);利率浮動擴大了農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間,緩解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壓力,在皖北經濟較為落后地區表現尤為明顯。但是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仍存在諸多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信貸支農資金非農化傾向嚴重,大額貸款占比不斷擴張和小額信貸趨于下降的態勢體現農業產業的深化和非農產業的擴張,同時凸現農村信用社經營商業化和非農化傾向,對農戶的金融服務力度弱化。
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來,單筆貸款在2萬元以下的貸款占比下降幅度較大,說明隨著安徽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小額貸款的需求呈下降趨勢,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業產業深化的同時,農村信用社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工商企業、房地產開發等利潤高的行業,擠占了“三農”的信貸資源,進一步加劇“三農”信貸投入不足的局面。而農村信用社的商業化經營傾向正是農村扶貧小額信貸占比萎縮的主要原因。同時農村信用社整體經營實力和經營市場環境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源匱乏、信貸投入不足的現象依然嚴重,信用社信貸資金運用渠道不暢,信貸結構性矛盾突出;創新滯后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業務經營和發展,資本金不足和監督部門風險硬約束導致信用社不能滿足優質大客戶對信貸資金增長的需求;非信貸資金運用效益不高影響自身經營效益,流動性過剩對信用社自身的經營發展以及其支農職能的發揮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浮動利率機制雖然提高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間,對貸款實行了普遍的利率上浮,也可能由于逆向選擇行為而增大信貸資產的風險,沒有建立相應的風險定價機制;不良貸款地地域分布明顯,皖北地區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產質量不高、不良貸款居高不下將會嚴重影響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和支農作用;信貸資金的周期性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仍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

二、安徽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真實性,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以DKYE表示樣本點范圍內的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YICHAN表示樣本點范圍內的一產增加值,首先對變量取對數的形式,以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使數據更為平滑,易于建立模型。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是時間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否則可能產生偽回歸。本文采用ADF統計量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如ADF統計量的絕對值大于臨界值,意味著該變量不存在單位根,即平穩。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茲準則(SIC),運用Eviews軟件得到結果如下:

注釋:C代表含有常數項,T表示含有時間趨勢項,2表示二階滯后,△表示一階差分。貸款余額和一產產值的對數形式是非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即貸款余額與一產產值同階單整,表示二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2.協整檢驗。盡管每個變量可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線性組合可能是平穩的,協整表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長期存在某種均衡關系,即一變量的變化會導致另一變量的變化。本文采用GE兩步法,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貸款余額與各經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從上表可以得出,在90%的水平線上,殘差ADF統計量的絕對值大于ADF臨界值,表示lndkye與lnyichan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由于對數變化不改變原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因此可以使用上述數據檢驗貸款余額與一產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3.格蘭杰因果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法可以檢驗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方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指出:如果兩經濟變量X與Y在包含過去信息的條件下,對Y的預測效果要好于只單獨由Y的過去信息對Y的預測,即變量X有助于變量Y預測精度的改善,則稱X對Y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在檢驗金融發展是否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時,可以構造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如下:
無約束回歸模型(U):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qi=1∑βilndkyet-Ii+εlt
有約束回歸模型(R):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εit
進行OSL估計,進而進行如下假設檢驗:
原假設H0:β2=……=βq=0(1ndkyet不是引起lnyichan變化的t格蘭杰原因)
備擇假設H1:β1,β2,……,βq不全為0(1ndkyet是引起lnyichant變化的格蘭杰原因)
利用Eviews軟件,對解釋變量貸款余額與其他被解釋經濟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根據SIC和AIC最優準則,得到如下結果:

即表示在90%的水平下,安徽農村信用社與安徽農業產值只有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即安徽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是安徽農業發展的格蘭杰原因。表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是推動了安徽農業的發展。從上面的協整關系可以看出,農村信用社對農業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26,表明貸款擴張l%,會引起農業產值0.26%的增長,說明農村信用社信貸投入對農業產值的影響不顯著,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不力。
三、信貸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三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三農”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安徽農村信用社要切實轉變觀念,克服在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中的不足,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
1.積極創新信貸方式,不斷拓展信貸資金使用渠道。農村信用社要針對目前安徽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要求,大力發展“小額貸款”,積極采用“聯戶聯保”等貸款方式,逐步提高貸款額度,拓寬貸款范圍,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要支持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要在生產、流通、增值、集約等環節分別提供資金支持,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信用社要在幫助農民增收、支持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等支農業務方面實現新突破。針對目前部分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非農化傾向,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來保持和增大小額信貸在農村信用社信貸的比重。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努力實現農村信用社、“三農”經濟和社會的多贏。
2.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目前,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已經啟動,要通過改革,促進農村信用社切實轉變經營機制,確立其在金融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中的主渠道作用,農村信用社要不斷完善一級法人治理機制,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鼓勵當地產業化龍頭企業持股,相互融合,實現資本主體多元化,真正做到農村信用社由誰出資、由誰管理、由誰受益、出了問題誰負責,形成“資本自聚、經營自主、盈虧自負、風險自由”的機制。要建立以效益為目標的人力資源配置優化機制,建立與效益、業績緊密掛鉤的薪酬激勵機制,形成有效的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機制。
3.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優化農村信貸環境。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切實廢除對農村信用社的各種歧視性、限制性政策,努力為農村信用社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加大對“三農”經濟及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擴大農村金融市場需求;優化金融信用環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宣傳、輿論監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的正向激勵機制和逆向懲罰機制,引導農民和農村經濟主體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與人民銀行、銀監會、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有效整合資源,加快農村信用社征信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金融法制建設,依法打擊逃廢農信社債務的行為,維護農信社合法債權,營造公平正義并富有活力的農村金融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農村金融發展[C].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論文,2003
3.李靜.農村金融發展情況,中國農村經濟形式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何廣文,李莉莉.從系統論視角看農村金融改革[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
5.何廣文.金融支農:責無旁貸,現狀堪憂[J].中國經濟報告,2006(2)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佛山 528225)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