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菊
摘要:本著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原則,本文就學生如何去聽語文課展開論述。希望廣大的學生能夠做到:課前有目標的去預習,課上仔細認真的去聽課,課下有意識的去鞏固。能夠學會聽課,能夠聽好課,最終實現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 聽課方法 預習 傾聽
莊文中先生指出:“語文這個工具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負載文化的,這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工具的本質特點。”于漪先生也強調:“語文絕不等同于一般的生產工具,如機器或犁鋤,也絕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語言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信息的載體……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這些闡述,已經清楚地表明:語文學科的性質應該是“交際的工具,文化的載體”。那么在高中階段,仍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卻又常常成為學生所苦惱的學科,那么在語文教師竭盡全力教學的同時,我們的學生又該怎樣去學高中語文呢?
要想學好一門功課,聽課是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實際是在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很多,善于從教師的講解中抓住要點、重點,這才叫做會聽。而且學生成績的好壞也往往取決于課堂的聽課效率。聽課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應如何聽課才能取得最佳的聽課效果,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呢?劉勰云:“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這位古代文藝理論家認為為文是有“術”的,其實聽好高中語文課也有其相應的方法。
一、預習,在文本中用心“傾聽”,將聽課由被動變為主動
教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給予學生的是經過篩選后的精華,并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但是學生不能只滿足于教師的教,要想會聽語文課,課前一定要把預習工作做到位。
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感知文本的第一步。語文的預習,主要是指對文本的閱讀和思考。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充分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與作者的心靈去碰撞,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輻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飛,學生才能真正聽到自己心中“哈姆雷特”的聲音。要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就要提出明確的預習目標(內容)和采取具體的預習方法。帶著這種心理來預習,就會變被動為主動。
二、聽課,聽課的目的在于聽懂,聽懂的關鍵在于會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有聲語言作為載體,通過朗讀、提問、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把有關的知識概念傳達給學生;學生則通過對語言信號中的有關信息進行感知、體會、分析、理解達到對知識概念的識記和掌握。可見,聽課的過程不僅僅是“聽”的過程,還是包括看、思、寫的多種行為能力的運動過程。所以,學生要如此去做:
1. 有選擇地去聽課,解決預習中的疑惑
學生的聽課應實現三種目標。首先是檢查自己對預習目標的實現情況,達到對文本的再認識。其次,針對預習中的疑問,在聽課中作為重點,爭取解決疑問,求得答案。再次,抓取講課重點,從而達到獲取認識,提高能力的效應。而在這三種目標中,解決疑問是關鍵的一環。孟子曾說過“困于心,恒于慮,而后作”。這是講人對解除思維障礙的迫切心理。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的求解欲望和教師的巧妙設疑交替發揮作用。如果這樣,就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聽課的效率。
2. 有重點地去聽,抓住課堂重點
語文課堂上一定要聽“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學生一定要在教師無痕的示范中去“傾聽”;要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傾聽;要聽出教師的“高音”,分清自己認識水平的高與低;還要聽出“奇音”,覺察出教師分析見解的獨特與新穎。這樣就可以凝神傾聽,避免忽略或錯過許多亮點的地方,真正的學會“傾聽”。
3. 要調動所有感官,提高聽課效率
前面講的也就是要注意教師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也就是既用耳也用眼。眼要盯著教師的板書和教師講課時的表情動作,耳要聽清楚教師講課的內容,要聽得準確,聽出重點,聽出弦外之音,聽出教師講課的意圖。手和腦呢?手要有選擇地記,要記重點、難點和疑問;腦筋要開動,積極思考,抓住教師講課的思路。聽課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腦到,以聽為主,以看促聽,以思促聽,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記憶所學的知識,才能有所提高。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聽”排在“說、讀、寫”之前,應該得到必要的重視。讓我們記住:學會傾聽——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追求。因此,希望廣大的學生能夠做好:課前有目標的去預習,課上仔細認真的去聽課,課下有意識的去鞏固。能夠學會聽課,能夠聽好課,最終實現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關于制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思考》,《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
[2] 《弘揚人文,改革弊端》,《語文學習》,1995年第6期
[3] 李建中,《文心雕龍講演錄》,2008年12月
[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