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摘要:新型評價針對傳統的標準化測驗的不足而出現,是一種通過采用某些方法使某些重要能力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而測量這些能力的評價方式。新型評價基于建構主義哲學觀,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的,體現了多元化的評價理念,及對個體差異的積極關注。論述了新型評價的特點、類型與應用,及其對我國職校學生評價體系改革的若干啟示。
關鍵詞:新型評價;職業教育;學生評價;改革
課題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職業教育有效發展研究”子課題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AJA060010-2),主持人:馬慶發。
作者簡介:趙軍(1984-),男,山東濟南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8-0062-03
20世紀90年代,有關新型評價(alternativeassessment)的研究引起美國教育界研究者的極大興趣,直到今天它的受歡迎程度仍然有增無減。新型評價,也叫直接評價(direet assessment)、操作評價(oegormaneeassessment)或真實評價(au—thentie assessment)是一個應用廣泛的術語,指代任何或所有代替標準評價技術或傳統評價模式的評價方式,但并非指使用非標準化和非傳統的方式進行評價。如傳統的評價方法不能很好的評估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用新型評價方式完成這項任務。新型評價是一種基于哲學,且不同于傳統評價目標的評價模式。它往往附屬于教育改革實踐,這基于它的根源——探求“替代者”。
一“新型評價”的特點
(一)基于“建構”,強調評價對象的主動性
建構主義哲學強調學生通過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地通過直接的知覺來獲取知識。新型評價基于建構主義哲學,強調學生自己建構對問題的反應和回答。而不是從被選項中選擇答案。因此,新型評價要求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有效的教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更應發展學生的思維與判斷推理能力。新型評價鼓勵學生運用高級思維技能解決實際的問題,評價任務具有挑戰性,需要學生做出更多努力。
新型評價要求被評價者積極參與到整個評價過程中來。評價過程中,學生更加自主,他們設計自己的評價任務,選擇評價技術,展示自己學會的知識與技能,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將自己積極融入到學習與評價過程中。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者,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基于“背景”,強調評價過程的真實性
研究證明,在傳統的皮亞杰任務中,任務設置得是否有意義會影響學習者的表現,因此應把學習者的推理能力放在特定的任務中去探討。維果斯基則非常強調發展的人際背景和文化背景,強調不能把學習者看成是孤立的。因此,在解釋認知發展問題時,研究者們不再僅僅關注個體內部的操作機制,他們開始認識到注意、記憶和學習等過程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這里的“外部”因素,即“背景”,是一個有著多個層面的情境。個體的行為發生在這種情境中并被他們自己覺察。評價是基于學生“背景”的評價,既要多途徑、多方面地全面收集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信息,又要同學生一起設計評價任務,從而體現Wiggins提出的評價的“真實性”。
新型評價高度的與學生個體的背景相聯系,強調有意義的情景教學與評價。因為所有的教學、學習及評價,都是在與學習者相關的有意義的背景下完成的。新型評價有具體的評價標準,考慮被評價者的個人教育經驗,評價的等級和分數十分的翔實,評價標準對于學生來說有趣、可行。選擇性任務,是對真實世界任務的模擬或復寫。形式既包括個人作業也包括小組作業。選擇性任務是開放性的,需要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回答一個問題或制造一個產品。
(三)基于“發展”,強調評價目的的促進性
評價類型的選擇需與評價的目的相匹配。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是盲目的對于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結論。從評價形式上看,新型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也是一種診斷性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習過程。教師與學生共享信息,為學生提供學習反饋,與學生一起制定學習目標,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傳統的評價方式,不適于多樣性的學習情境,不能為診斷學生的學習提供可靠的證據,而新型評價可以為進一步的學習和教學提供方向。
新型評價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運用(比如:解決一個復雜的問題、制做一個產品),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并改善教師的教學。新型評價不僅僅是使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動機及增強自信心。具體來說,新型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及自我意識,檢查學生學習進步狀態及他們在某個具體領域的發展水平。
二、新型評價的操作模式與應用
在新型評價中,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考試者。學生更加自主,他們會更多地投入到自己設計的評價任務和評價過程中去,在選擇要調查的主題、調查的方法,以及一些評價技術時,學生通常會有更多的選擇權。例如:做一個演講、實施一個項目等。
(一)評價的類型與方法
新型評價的各種操作模式中,很多的模式互相關聯和重疊,例如:展覽(exhibitions)與演示(demonstrations),都屬于操作評價常用的方法。一個項目(評價方法或工具),可能是操作評價、真實性評價或檔案袋評價等操作模式的一部分。常用的新型評價類型與方法如下:
(二)選擇性評價方法的設計與應用
選擇性評價的過程中要使用多種形式的測量,通過評價來反映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選擇性評價的特點決定了對于正式的評價方法(比如,調查報告)與非正式的評價方法(比如,課堂觀察)的選擇運用。然而,非正式評價方法的運用并非反映了新型評價過程的非標準化。相反,非正式的選擇性評價的設計和應用也有一套嚴密的步驟和程序,以保證選擇性評價發展性、激勵性、真實性等功能的發揮。新型評價的一般要素主要有:評價標準(standards)、選擇性任務(alternative tasks)、評分標準(rubric)。新型評價的方法的設計與應用程序共分為四個步驟,如圖1所示。
1制定評價標準。課程標準依據教學目的與學生的背景制定,是對學生有效教學與評價的依據,評價標準服務于評價是設計評價任務的必要條件,課程標準比教學目的要具體,但比具體的教學目標要寬泛。教學目的所涉及范圍的寬泛性和陳述的簡
略性使它們難以測量,而標準和目標的描述則帶有可測量性,能夠描述可被觀察到的學生行為和表現。評價標準的制定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是制定“標準”前的思考和反思階段。在制定標準前,應該首先考慮學生“到底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其次是對已有“標準”的參考和借鑒。地方的學習目標和標準;國家制定的學習目標和標準等相關資源可以作為制定標準的參照,如職業發展需要人才具備什么樣的條件,高等教育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等。最后是標準的制定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明確為什么我們認為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學生是否永遠都要知道、掌握和使用這些知識:知識和技能如何同標準進行聯系的;我們能夠評價它嗎,應該怎樣評價;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否是成為有生產能力的公民的基本因素;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否有利于學生接受進一步的教育等。
2設計選擇性任務。選擇性任務,是指用來評價學生在真實性的情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的載體。選擇性任務的目的是在與實際情境類似的情境中對學生不同的文化素養和能力的表現做出評價,它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習結果,而且更重視學習和思維的過程,強調學生建構自己對問題的反應和回答及任務的真實性。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積極參與任務的設計并完成任務。選擇性任務的設計一般要有兩個步驟:第一,選擇性任務的設計要基于評價標準。選擇性評價始于標準,學生按照標準通過任務進行展示或表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第二,選擇性任務的設計要立足于真實的情境。在學習過程中,真實的情境才更具意義,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促進學生積極的建構知識。因任務具有真實性,選擇性任務的設計也應該是開放的、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這種任務聯系到學生的經驗與真實的生活世界,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意義性、挑戰性與趣味性。
3編制評分標準。評分標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表現標準(criteria)和表現等級(pefformance lever)。表現標準是指評價任務中好的表現的指標,在設計好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后,需要明確,什么樣的任務表現是好的表現,如何評價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等問題,這就需要確立任務表現的標準。這些指標將用來評價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并進一步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標準以及達到的程度如何,表現等級是對每一條表現標準劃分的等級。劃分表現等級需考慮劃分的標準及如何對不同的表現分配不同的權重。評分標準中的表現等級可以用純語言來描述,也可以用數字和語言來描述,但經常采用的是兩者的混合形式。編制評價量規時需要結合學生的背景(知識、技能與經驗),幫助學生了解量規的結構與內容,并鼓勵學生參與到量規的設計中來,這有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習的發展。量規制定好之后,就可以針對具體的學生表現和作品進行評價了。
4評價結果分析與決策。學生評價的最后一步是評價結果的分析。結果分析包括對評價本身品質的分析,以及透過評價所看到的資訊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學習活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通過結果分析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的得失,改進教學方法并進行教學決策(進入下一個單元的學習或進行教學補救)。通過評價結果分析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
如圖1所示,新型評價是對教學、學習和評價的整合。在傳統評價模式中,教學和學習通常是與評價相分離,比如,考試一般是在某一階段的教學和學習完成之后進行的,評價是外在于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而在新型評價中,用于測量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能能力的真實性任務,同樣被用作學習和教學的工具。
三、新型評價對我國職校學生評價改革的啟示
(一)我國傳統學生評價體系的不足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過分注重考試成績,把考試成績和學生的評價等同,這種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其主要功能是甄別與選拔,從而使學生評價偏離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激勵學生全面發展、自我完善的目的。概括來說職校生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第一,評價內容片面,重理論輕技能,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學生評價基本上沿用普教的應試教育考試模式,以書面閉卷的考試形式,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考核。第二,評價主體單一,單純依靠教師和學校的評價,忽視了學生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第三,評價過程的忽視,過多關注評價的結果,忽視學習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努力程度,忽視了對學生發展、變化、成長過程中的動態評價。第四,評價對象差異性的忽視,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單一的考試形式不能真實反映他們的能力并對他們做出公正的評價。
(二)新型評價對我國職校學生評價體系改革的啟示
從新型評價特點和實施過程來看,新型評價是評價學生解決重要的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思維和負責任的行為。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揭示學生的未來的學習潛能,并有助于找到幫助學生認識潛能的干預措施。新型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多元化評價思想,對于我國職校生評價體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評價促發展,建立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價值的新型評價觀。學生發展是學校教育之本,自然也是學校教育評價之本,尤其是學生評價之本。對學生的一切評價,如果離開了促進學生發展這個終極目的,都是毫無意義的。發展性功能是新型評價的核心,關注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不同背景和特點,挖掘其潛能和特長,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多種途徑和機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體現自身價值。
2評價內容的新定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全面評價。職業院校應培養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型評價不僅僅是評價學生的專業知識,還注重實踐技能的考察,以及學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質及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傳統評價重知識、輕技能不同,新型評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評價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它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問題想結合,在評價任務的執行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與創新精神。
3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素質教育學生評價要求更全面、更真實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打破單一的評價主體,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新型評價要求構建以教師、家長、學生本身及同學在內的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全面地、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再者,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的全過程中來,從單純的被動狀態變為積極主動的狀態,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4評價方法的靈活化,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互補充。量化評價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質性評價則更全面、更真實的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點。新型評價并非完全排斥傳統的評價方式,而是采用更加靈活化的方式如:檔案袋、演示、調查問卷、訪談等。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但同時任何一種方式的使用都有嚴格的程序,使其具有標準化、客觀化的特點。因此評價應具備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優點,使評價更具客觀性、全面性、靈活性。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