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霞
摘 要:生態住宅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污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這里的環境不僅涉及住宅區的自然環境,也涉及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生態住宅在功能上更趨于原始狀態和自然狀態,它將許多自然能源有機地導入住宅,使人在自然狀態里選擇連通自然的門徑。因此生態住宅的建設,是正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設生態社會的一個偉大創舉。為挽救生態環境的破壞,解決城市發展的生態危機,人類首先必須以謙恭、友好的態度尊重自然,呵護自然,重構城市發展與自然演進的平衡機制。各級政府決策部門和群眾越來越意識到生態住宅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生態住宅;建設;策略;實施
1 生態住宅建設的必要性
1.1 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時代賊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復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對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30年來,我國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類發展進入了新的生態時代,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繼續遵照客觀經濟規律,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使人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另一方面要遵循生態平衡,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改革,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房地產的走向,正是從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取得效益。
1.2 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和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必要性。從現在的世界走向來看,綠色人居環境建設正在興起,積極建設跟自然協調的人居建筑是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荷蘭人大量親近自然:一是愛花,二是整潔,三是陽光。荷蘭政府大力提倡建設環保屋,成本雖比普通建筑高10%,卻可以節約能源25%,同時減少居住者的疾病,受到多數家庭的歡迎;英國、德國還建立了生態辦公樓;摩洛哥則是在建筑物窗臺、陽臺和屋頂上種樹。
1.3生態住宅是房地產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只有走綠色的方向才是房地產企業的優勢所在。城市住宅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更加推進了生態化城市的建設步伐。我國600余座大中城市和數千個規?;擎偟淖≌ㄔO與改造,均面臨著一個如何進行生態建設的主題。認識和把握生態住宅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動態特征是決策者和工程實施者的重要職責,也是正確引導城市住宅建設轉型與發展的戰略舉措。
2 生態住宅的建設策略
2.1 倡導東方人“和諧”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尊重城市的歷史文脈與地域文化,復興被冷落或被遺忘的歷史場所,找回失落的空間,重新喚起對歷史的記憶。實現住宅現代化與地域化、個性化相結合。
2.2 建立大地園林化,建立住宅的綠色平衡體系,加大公共綠地面積,增加住宅綠地覆蓋率。如努力做到綠地覆蓋率不低于35%,增加居民的戶外活動空間,充分發揮綠地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
2.3 樹立健康的生態價值觀。推廣生態住宅、生態社區、生態出行與交通、生態材料,提倡生態化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建立與生態平衡的監督與管理機制。
2.4 重視生態法制的保障作用,是國外建設生態社區、促進可循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態化的基本經驗。當今法治建設的發展要求賦予和保障公民的環境權益,而公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是決定公民能否真正享有這一權益的決定性因素。
3 生態住宅的建設規劃
3.1 建筑與景觀同步規劃。建筑與景觀同步規劃是生態住宅建設規劃的基本特點,居住區的空間關系需要建筑與景觀相互兼顧,在保障建筑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時,景觀空間關系的優劣是能否提升建筑品質和平衡生態系統關系的關鍵。景觀規劃中需要考慮的生態工程技術是實現住宅生態建設的保障,充分利用建筑與景觀體系的相融關系是支撐生態建設中技術條件與經濟利益的載體。切忌將建筑規劃與景觀規劃分割處置。
3.2 利用相對建筑密度理念。城市住宅區一般受到周邊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比較大,在新建與改造過程中,充分利用周邊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建設區內的空間利用潛力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可調控的范圍內,應盡可能地降低建設區內建筑密度,為住宅生態建設創造更多的空間條件。有條件時應將地表可利用的空間盡量擴大,包括建筑首層架空,半地下空間與建筑頂部空間的有效利用等,以便為高密度的居住人群提供相對較大的立體公共空間。
3.3 創造舒適的居住與視線空間。城市生態住宅的建設規劃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匯集,生態建設規劃是挖掘資源、保護資源、利用資源,恢復資源的過程優化,也是創造舒適空間的技術集成。在城市住宅的建設中,能夠在完成生態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實施其它專項工程設計,住宅的舒適度與可持續發展能力都會得到技術性保障。在高密度的城市住宅環境中,舒適的視線空間更能體現住宅的品質和居住的人性化。利用生態建設規劃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與整合,提供舒適的居住與視線空間。
3.4 尋找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居住區的區位、規模、自然條件、主體居住人群、經濟能力等都是影響居住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因素,無論是新建社區,還是老社區,必須先尋找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根據能力狀況逐步實施,但每一項技術措施和實施方案都應該是可以循序漸進的。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中有兩個要點是貫穿全過程的,其一是基于循環再生功能前提下土地的充分與有效利用。譬如利用土地滲濾功能實現水的循環再生、利用土地培育功能實現適宜性植物的選種。其二是居住區室外空間的合理利用。譬如利用植物的配置協調居住者的私密性和視角舒適度,選擇屋面及立體空間進行適度的景觀處置,其中免維護的適生性植物種類應作為社區環境建設中主要的植物配置體系等。
4 生態住宅的建設實施
第一步:起步期。大力普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與環境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觀,喚起人們對生態住宅建設的重視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生態化示點住宅小區。
第二步:發展期。重在逐步調整,改造住宅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環境質量,加強生態重構和生態恢復,增強住宅共生能力,大力推廣示范試點工程。加強生態立法與管理,對不符合生態保護的行為采取必要的行政與經濟手段。
第三步;成熟期。這一階段生態住宅不是處于“靜止”理想狀態,而要自覺地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和行為誘導的手段實現其動態平衡、持續發展,增強自行調節能力。
生態住宅的建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方面是技術性代價,另一方面是經濟性代價。雖然兩種代價對不同項目的投入有所不同,但一個根本性的理念和原則是要明確和澄清的,即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就是在現有的技術與經濟條件下,用最小的技術和經濟代價換取遠高于實際技入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營造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居住空間與人居環境。生態住宅的建設有利于解決我國面臨的節能減排問題。因為節能減排的微觀層次,就是所有的建筑都要節能減排,就是要發展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