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芬
摘要:案例教學應突破理論課程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成為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案例課程教學應充分實現學生的教學活動主體地位,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系統地培養學生特有的法律思維方式、推理能力及分析問題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案例課程;實踐教學;法律思維
中圖分類號:D923.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193—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律的社會作用和地位日益彰顯。然而如何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法律人才,成為法學本科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我校法學院積極探索,嘗試在傳統理論課程之外單獨設置一系列案例研究課程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案例課程與基礎理論課程及其他實踐教學有何關聯?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所講授的《民法案例研究》課程談下對有關問題的思考。
一、民法案例課程的定位
(一)從民法教學所面臨的限制談起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內容豐富,概念抽象,體系嚴密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國傳統民法教學的基本定位是理論教學,側重點在使學生系統掌握民法有關概念、原理、制度。此種模式下,學生雖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相對不足。近些年來,許多高校將案例教學方法引入法學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法學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案例,使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和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民法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將各種現實生活元素融入到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中,通過設置一個個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掌握、運用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民法教學的不足,然而在我們這樣的成文法國家,其作用仍局限于一定范圍內,表現在,許多高校的民法教學中,案例教學只是輔助手段,講義式的理論教學仍占主導地位,案例的引入多是為了解釋某一法條。案例的選擇上,過于簡單且人為加工痕跡明顯,影響學生深入分析的積極性。而且,囿于民法教學進度影響,教師很難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去分析案例,學生因學習的階段性及知識結構的不完善性,其綜合分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養。專業實習實踐環節,學生雖然能接觸一些法律實務,但實習場所有限,時間較短,學生很難全面地參與案件的討論和分析。而模擬法庭教學,往往注重程序方面的模擬,幾個人在表演,所選案例因目的需要而往往具有非爭議性,致使缺乏深入的辯論和真實感。近幾年引入的法律診所教學,使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案件,但因運作經費、案源及時間限制,普及面甚窄。如何大學本科教育中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成為民法教學的重要課題,同樣,其他領域如刑法、行政法等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二)改革與進路
對于上述問題,可在以下方面嘗試改進。其一,增加民法教學的學分、學時,使教師有較多的時間引入、分析案例。其二,保持原有的理論教學安排不變,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使學生在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后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對于前者,基于民法體系強及學生知識階段性、知識結構不完善等實際情況,教學中仍不宜引入較為復雜的、有討論價值的案件。另外,即使教師有相對較多的時間去組織案例討論,但這樣的安排不利于學生對整個民法知識的系統掌握。對于后者,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認知規律,在學習有關法學理論之后,學生普遍希望去接觸一些真實案例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種改革路徑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無疑是較好的選擇。鑒于專業實習、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實踐教學的局限性,筆者贊成單獨設置系列案例課程來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為,在民法、民事訴訟基本法律知識學完之后,設置民法案例課程,該課程所涉內容以民商事及民事訴訟法律知識為依托,重在培養學生在私法領域的法律思維及分析能力。案例課程的定位在于系統地培養學生某一法律領域的法律思維及實踐能力,是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從各高校來看,在本科教學中設置單獨的案例課程的為數不多。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本科教育中推廣這一做法。課程改革中,華南師范大學所進行的案例課程與觀摩審判、實驗教學、法律實習、法律進社區服務等相結合的五位一體實踐體系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及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效,[1]也證明了在本科教學實踐環節中設置案例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二、民法案例課程的特點
民法案例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有其獨特性。表現在:
其一,教學目的在于系統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設置專門的案例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案例分析訓練,側重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及推理能力的全面培養,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獲得了獨立的發展空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根據對各國專家意見的調查,獲得了對案例研究、研討會、課堂授課、模擬練習、電影、指導師式自學、角色扮演、敏感性訓練、電視錄像等9種教學法教學功能的評價結果,案例研究在這9種教學方法中,對分析能力的培養居第一位,在知識的傳授、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知識的保留的持久性方面占據第二位,在態度轉變和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上占第四位。[2]如能有效開展案例教學,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其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整個課程的進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導。學生去查找、收集資料,對案件事實進行梳理和認定,提出不同的處理方案,而教師僅僅對課堂進行組織和指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等達到較為充分的鍛煉。
其三,教學手段多樣性。相對獨立的案例課程,獲得了自由的發展空間,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組織教學。
(1)討論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就案件事實、爭議焦點、所適用的法律等進行討論,提出最佳解決方案。
(2)抗辯式。任何民事案件糾紛都會涉及原告和被告,將各小組分成對立的雙方,從維護本方的利益出發來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對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辯論,培養其作為職業律師的思辨能力。
(3)觀摩式。在課程進行當中,組織學生對實際的審判過程進行觀摩,了解法院工作運行過程,分析、評論庭審中遇到的問題。
(4)角色模擬式。教師把不同案情交給各小組,由各小組自行進行角色分工(法官、律師、當事人、證人等,各司其職而又相互合作),模擬審判過程。每個小組組織一次,每次其他小組進行觀摩和點評。就此種模式的運行而言,可以考慮與傳統的模擬法庭訓練整合。
其四,考評方式的動態性與靜態性。案例課程的教學目的及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決定了其考評不能采用傳統的靜態考核模式,應當注重動態過程中學生的的表現及其在整個成績中所占的比例,采取動、靜結合,以動態考察為主的評價模式。
三、民法案例課程的組織及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課程教學的組織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案例的選擇與準備、學生的分析與處理、教師的點評與總結。
1.案例的選擇與準備。案例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質量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認為,好的案例應具備以下要求:
第一,真實性、典型性。根據心理學的“臨近效應”和“權威效應”的解釋,人們對心理上越是臨近的事物越是容易接受,越是權威越是崇拜和信服。根據這種心理狀態,最好選擇與我們生活貼近的真實、典型案例,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侵權方面的案例分析時,我們可以引入汽車、熱水器等產品侵權賠償等日常案例。
第二,具有分析價值。選擇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分析價值,依筆者見解,具有復雜性或者具有爭議性的疑難案件可以作為選擇的考慮范圍。復雜性是指案件事實涉及到多種法律關系,如在一起電梯傷人的案件中,既涉及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侵權關系,又涉及到電梯所有人、使用人及維修公司等多方關系,案件的處理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民法知識逐一、深入分析,這種類型的案例能夠較好鍛煉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有些案例,案情并不復雜,但在舉證、法律適用方面有爭議,這種案例通常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思辨能力具有較高的價值。
遵循以上要求來選擇、準備案例,不僅需要任課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思,更需要其有換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對案例會如何理解、思考、分析,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根據一般的認知特點適當地設計出一系列“階梯性”的問題或者焦點問題,以便于課堂的引導和調控。
2.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教師應提前布置案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思考、討論。課堂討論時首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意見的發表,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進行評論、提出問題,不同意見的小組可以進行辯論。為使討論的問題集中,教師必須進行適當的引導,既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又要注意糾偏,把討論逐步引向深入。
3.案例點評。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要善于點評和總結,對學生分析過程中提出的各種觀點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善于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多予以鼓勵和表揚。另外,對討論中存在的不足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分析,做到以理服人。
案例課程教學,重要的不在于給學生提供每個案例的答案,也不僅是有關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法律推理的的技藝。[3]對于任課教師而言,整個課程的進行始終要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為目的,掌握一定的法律分析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法律思維方式就是漁,不論法律知識如何變化,所面臨的案件有何不同,而法律職業所需的這種能力則是不變的。
參考文獻:
[1]張育.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文教論壇,2007,(11):83.
[2]劉新國.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反思與重構[EB/OL].http://www.law-walker net 2005-09-21.
[3]強世功.法律人的城邦[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70.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