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葉劍飛等
摘要: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應堅持和諧發展,科技、人文和倫理相融合;開放發展,多樣、多元和個性并行;把握規律發展,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聯合發展;可持續發展,促進個人、學校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等職業教育;和諧發展;開放發展;把握規律發展;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黨在新時期指導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其基本內容有:強調第一要務是發展;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處于摸索階段,需要把握發展規律,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應該堅持和諧發展、開放發展,把握規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科技、人文和倫理融合發展
近幾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由于受“高等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其中,人文教育和專業技術教育的分割狀況特別突出。課程設置多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許多提高人文素養和倫理修養的課程被忽視,包括《大學語文》在內。很多人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歸屬于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不可否認,使受教育者能在社會上立足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任何一種教育類型的目標都包含有就業這一項,這是由教育的功能決定的。需要強調的是,就業并不是高職教育的唯一目標。這是因為,職業教育不同于職業技術訓練,其內涵遠遠大于職業技術訓練。職業技術訓練是針對某個崗位純粹的專門化的技術訓練,注重技能掌握。職業教育要培養人的職業技能,同時重視通識教育,包括學生的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情感等非理性素養的提高等等。
重視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出的人才可能會成為熟練工,而其工作態度、社會價值觀很容易走向極端,難以委以重任。高職院校如果過度追求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課程設置只是致力于學生一本學歷證書或者資格證書以期為學生謀到一份職業的話,高職教育將失去其應有的精神內核,其發展也將是極其有限的。
社會發展需要集人文素養、科技素養與倫理修養于一體的優秀人才,這樣的人才需要科技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培養與陶冶。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加強人文教育、倫理修養教育,注重技術教育、人文教育和倫理修養教育的相互融合,促進學生自身的和諧發展。
開放發展:多樣、多元和個性并重發展
美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經過“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發展的理念,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基本踐行了這個理念。高等職業教育是物質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的,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多樣化和多元化是其必由之路。通過推進多元化發展,全面規劃設計高等職業教育大眾化的質量與結構,有效提高大眾化的水平與層次。多樣化發展是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關于教育結構變革的論述,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外延持續擴展。多元化發展,要求高職院校改革辦學體制,推動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共同投資辦學,逐步形成國有民辦公助、公辦轉制、股份制、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最終形成高職經費來源多樣化和辦學體制多元化的格局。高等教育大眾化應面向人民大眾,應與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需求相一致。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全面推進“多樣化”的發展方針。
擴大教育對象與招生規模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人民性。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夠找到適合于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從而使教育事業關注人人成為可能。高等職業教育應為愿意接受高職教育的社會各階層的人員(排除年齡、性別和身體健康歧視)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考試制度應根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循序漸進改革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重點、有主次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創建不同學制、具有地域特色、規模和專業設置靈活多樣的高等職業院校,使高等職業教育內部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比如考試內容,應把考生的興趣和專長列為主要考查點之一;考試的次數可以適當增加,不局限于每年一次或者兩次。另外,高職院校應根據其所在區域、辦學質量和效益等享有單獨招生的權力。靈活多樣、降低門檻、擴大教育對象的高職招生制度,可以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利于提高農村的人口素質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村城鎮化的速度和質量;可以提高城市就業率,為無業青年和下崗工人提供接受技術教育的平臺,提高他們轉崗再就業的能力和自信,有利于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進一步拓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高職教育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必須推行彈性學習制度,實行學分制銀行政策,規定學員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完成學業,不一定必須在三年內。另外,完成的學分可以累加。最后,應擴大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借鑒成人教育的辦學形式,既有全日制的在校生,同時也有夜大、函授、遠程辦學等形式,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為人的終身發展搭建平臺高等職業教育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能夠促進人的終身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們與工作的關系正如美國人力資源專家彼得·卡普利所言:“當今的工作環境確實發生了變化,種種跡象表明:過去那種看起來像是婚姻的工作關系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更像是一種約會的關系,過去那種安全、長期的工作概念已變得難以想象。”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內在的財富》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終身的發展,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和充分尊重人權的參與,社會才能帶來持久和公正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基本類型,因此,必須發揮它的作用,貫穿人的終身發展,為受教育者提供就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及職業轉換能力。
把握規律發展: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聯合發展
行業在職業教育的作用主要是能夠開展行業人才預測,指導本行業領域的職業院校進行教育教學評估,研究本行業領域經濟、技術的發展及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為政府決策和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咨詢。“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是促進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下,行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政府、社會以及職業院校的重視,要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并走在世界職業教育的前列,沒有行業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高等職業教育由于其本身就是從物質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的,故其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種高級職業技術人才。職業院校要達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只靠校內資源是無法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依托行業、企業,采用“學、研、產、訓”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把教學與行業、企業一線多變和多樣的關鍵崗位技術結合起來,做到校企互動、優勢互補,把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融為一體。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行業企業對高職教育參與度較低,一直充當職業教育的幕后配角,行業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大多局限于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參與學生就業的層面。這種合作是淺層次的,也是不穩定的。
實現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密切合作,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1)政府部門應出臺有關法律,使行業企業能合理、合法和有力地介入與行業產業息息相關的高職教育,并有可供操作的政策法規加以保障。充分發揮行業的主導作用,使其成為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之間的中介組織。(2)政府有關部門要進行制度創新,調動行業企業介入高職教育的積極性,讓企業積極地深度參與學校職業教育過程,使“學校學習”與“職場學習”真正緊密結合起來。總之,應在資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協作,讓行業與企業更主動、更自覺地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一步激活辦學機制,使辦學主體多元化,走開放式、外向型辦學之路,創新和優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同時,高職要樹立和加強為社會、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戰略,用實力取得民間和企業的支持,使高職教育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可持續發展:個人、學校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具有兩種主要功能:育人功能和服務社會功能。我國職教界先驅黃炎培先生1917年在《中華職教社章程》中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和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同時也在于“為個人謀生之準備”,“謀個性之發展”,“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近一個世紀過去了,職業教育更不應該成為工業的附庸,但可以利用工業改造自己,使人們生活得更好,受到更好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主動的教育,它“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順從、是創造精神而不是機械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而不是背誦書本和按照別人的意圖完成任務的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還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負擔起人格培養的責任,培養出有靈魂、有專長、有追求,能夠創造個人幸福生活并樂于服務社會的人。科學發展觀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其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促進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大力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滿足人的生存需求、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還應該努力為社會成員提供理想建樹、道德凈化、價值觀培育、性格養成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教育,修身養性的休閑教育,生活技巧與生存安全的教育等等,促使學生在個性(人格、情趣)和社會性(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與提高。一個人的職業要與其愛好相聯系,同時一個人應具有多方面的發展潛力,如杜威所言:“科學研究者不僅是科學家,教師不僅是教書匠,牧師不僅是穿著牧師服裝的人。”實踐證明,堅持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堅持科技、人文和倫理課程融合發展,多樣、多元和個性并行發展,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聯合發展,促進個人、學校和社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會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孔凡莉.淺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
作者簡介:
王麗(1978—),女,河南開封人,教育學碩士,贛南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職業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成人教育學理論和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