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摘要: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質,創新教學方式,開拓教育視野。本文根據RICH教育視野提出了教師群體合作的思路,并對此做了歸納和探討。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RICH;教師群體合作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學生練習機會少,互動僅僅體現于教師提問,指定個別學生回答。這樣,只有個別的學生能獲得練習的機會,大部分學生不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是關鍵。因此,英語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師群體合作則為這種創新提供了思路。
教師群體合作與RICH教育視野
RICH是一種創新的英語教育視野,是浙江師范大學的英語教育先行者們十多年來進行的英語教學新嘗試。美國已故教育哲學家克里夫·希梅爾斯(Cliff Schimmels)生前曾任浙江師范大學外籍教師,他將這一體現英語語言學習基本規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體系形象地概括為英文單詞“RICH”,表面意思為“豐富的”,實際代表了這種教學視野的四個要素,即研究性學習(Research-based Learning)、整合性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群體學習(Community Learning)和人文素質發展(Humanistic Outcomes)。
群體學習是RICH第三個字母C的核心內容,它是在教學中實現研究式學習、融合式課程及最終實現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方式,它主要關注學習群體的構建,善于利用群體中的各種資源推動群體成員學習。學習群體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甚至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教師之間的群體協作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合作關系。
教師群體合作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筆者所在學校采用的是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走出牛津》。這本教材編排圖文并茂,結構輕松明快,突出場景,體現交際功能,強調教學互動。在教學中應注重以學生為本位,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在互動中學習英語,在學習中強調功能。每個人的知識結構是不一樣的,每位教師的教學經驗也不一樣,所以都應該結合自身情況,探討出更適合于這本教材,更適合于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而教師群體合作是能夠實現這一點的。
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其實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實現在思維、科研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完善和科學,使每個人的優勢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新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教師自身素質的綜合化,而綜合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在短時期內期望每一位教師都成為樣樣通、樣樣精的全能型教師是不現實的。因而,應通過教師群體合作這一平臺使教師通力合作,揚長避短,長長相加,彌補教師個體的弱勢,加強教師間的傾聽、交流、協作、分享和整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獲得與提高。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采用教師群體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群體合作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為了追求同一個目標的實現,教師之間必須拋棄個人主義,互相請教,互相幫助,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難題進行合作探究。這不僅是行動上的表現,更是教師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標志著教師開始從潛意識上承認、接受合作學習理論。筆者所在學校對教師群體合作的具體實踐如下:
成立備課組備課組的建立為合作群體的形成創造了基本條件。備課組的成員是所有任教《走出牛津》這本教材的教師。他們每周定時定點召開教研室會議,各成員通過分析、討論、研究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授課計劃、教案以及教學方法,也就是集體備課。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在重點把握、方法選擇和時間安排上都有明顯不同。通過集體備課可以使不同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另外,也可以討論教材的重點、難點及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更有利于教師積累經驗。
聽課、評課互相聽課是教師互相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絕大多數學校里,聽課、評課是學校對教師管理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聽課和評課不只是一種形式。在聽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吸取別人的優點,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自我反省。聽課和評課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是一種診斷、交流、合作活動,是一種學習、反思、研究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更新、思維轉換、行動改進活動。教研室要求新教師必須開設至少一節的匯報課,鼓勵老教師開設公開課。教師之間互相聽課,每一次聽課之后,要共同探討存在的問題,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開展專題討論會每一次教研室例會都會探討與教學和研究有關的專題。專題基本上都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事件。例如“如何利用教材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如何活躍英語課堂氣氛”,“如何杜絕英語課上學生打瞌睡現象”,“如何布置課外作業”,“如何讓學生通過英語等級考試”,“如何把思想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喜歡英語課,敢于開口說英語”等等。討論會上氣氛活躍、熱烈。教師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交流授課方法、經驗、感受和困惑,討論激烈,就教材、學生和課堂安排進行逐一分析。每一位成員都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見解,并由記錄員匯集大家的觀點,整理成書面材料。許多問題被統整到課題研究中,而課題研究本身也是一種合作,可以促進各教師之間建立群體的研究目標,創建自己的課題。
創建教師論壇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之間的群體合作,我院建立了專門的網站,成立了公共外語論壇。論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公平性、和諧性等特點,如果哪位教師發現了好的資料可以在論壇里發帖,如果在課堂上遇到了問題或者有趣的事也可以在論壇上發表,其他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回帖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互相討論,從中得到教誨和啟發。例如,有一位教師發了這樣一個帖子:“你是如何解決學生上課睡覺問題的?”這個問題是很多教師都會遇到的,教師們紛紛回帖發表自己的解決方案。論壇也可以作為一個數據庫,當某位教師想要找一些資料時,一搜索就可以出現很多備選資料,非常便捷。論壇給教師們提供了相互交流、深入探討、相互啟發的寶貴平臺,提高了教師群體合作的有效性。
上述實踐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群體合作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性智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一些問題,并明確問題情境,將這些問題放到群體內部討論,進而就會和其他同伴共同直面困難、解決問題。其他教師會根據問題,結合自己的情況發表看法,一起尋求解決途徑。通過互助互學,最后所有的教師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發展不只包括教師知識、技能的發展,更包含教師情感的發展。在共同合作中,同伴之間的支持和幫助會使教師之間產生友誼和默契,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產生更積極的人際關系。在群體合作中,教師之間通過交流,能夠挖掘到行動背后的思想和閃光點,分析關于自己活動的信息和經驗,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包括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同時,將體驗感悟以教學日志或教育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逐步實現專業的成長。群體合作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宗杰,黃愛鳳.外語課程與教師發展——RICH教育視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和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3]甘麗華. 合作學習法在高職英語中的應用[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 2007,(3).
[4]蔣建微. 探討RICH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8,(3).
[5]石磊. 以RICH 視角探索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革新[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2).
作者簡介:
李梅(1980—),女,碩士,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育。(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