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萍
摘要:隨著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日益顯現,全球范圍內已逐步對可持續發展有了深入的體認。故而,基于此一理念的循環經濟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已高消耗、高污染為表征的經濟發展模式。本文基于經濟和環境、能源、人口四者之間的量化分析,基本判斷出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模式正處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向循環經濟模式轉型期,從而對我省的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對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量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074—03
一、引言
隨著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日益顯現,環境惡化、能源緊張在當前嚴重制約了陜西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內外當前正在探索并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能有效化解經濟發展與資源和能源消耗過高、環境代價過大之間矛盾的新的發展模式。近幾年來在陜西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費量高于經濟增長。根據統計資料,2007年可供陜西省消費的能源總量為4522.58萬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長53.7%,年均增長11.3%,高于GDP增幅0.5個百分點,而從省外凈調入的能源總量占全省可供消費能源總量的60.1%,可見能源的嚴重短缺。此外,城市內河污染仍較嚴重,部分湖泊、水庫呈富營養化趨勢,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位于國內前列。基于以上現狀,發展循環經濟,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能源之間的矛盾,避免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艱巨任務。本文通過經濟模型的建立,試圖對我省的循環經濟作一有益的探索。
二、模型的建構
基于環境污染狀況,能源消費狀況,人口狀況,經濟發展狀況四種指標,其中廢水排放總量,廢氣排放總量,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三個變量代表環境污染狀況;原煤消費量,原油消費量,電力消費量三個變量代表能源消費狀況;全省人口總數代表人口狀況;全省GDP總量,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四個變量反映經濟發展狀況。
(一)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基本關系分析
1.廢氣排放總量、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與人口、經濟、能源等8個指標均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隨著人口增加,GDP增長,原煤、電力等能源消費量的增加,廢氣排放量,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也隨之增加,其中廢氣排放量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相關關系最高。
2.全省GDP總量與環境、人口、能源等指標的相關關系分析
全省GDP與“三廢”、人口、能源等7個指標的相關系數,除了與廢水排放總量相關關系不明顯外,其他指標均與其有很高的正相關關系。其中GDP總量與廢氣排放總量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970,說明我省GDP的增長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惡性增長;其次它與原油、原煤、電力的消費量也有很高的相關關系,說明其增長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也印證了上面提到的我省能源消費量增長幅度過快;若按收入法來核算GDP,勞動者報酬是其主要構成項之一。我省GDP總量與人口總數的相關系數為0.964,說明我省的GDP增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就業人口的增加。由此可見,我省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在由環境破壞型、資源消耗型向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方式轉型,這一狀況將在一定時期影響我省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回歸分析
若直接對各變量進行回歸得到的模型將存在多重共線性,究其原因:一是經濟變量的內在聯系。如GDP總量是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人口與GDP總量、“三廢”排放量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二是經濟變量變化趨勢的“共向性”,即在此樣本期間,經濟、人口總數與能源消費都趨向增長。由于模型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且年份跨度較短,可認為不存在異方差,故先用逐步回歸的方式來消除多重共線性,然后再檢驗是否存在自相關。
1.以“三廢”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
(1)將廢氣排放總量與人口、經濟、能源等8個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最終有第二產業增加值和電力消費量這兩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
X2=17.175+0.793*X6+7.524*N3+[MA(3)=-4.033]
(13.870) (26.784) (-3.100)
R2=0.999(調整后的R2=0.998)F=748.793
其中,X2為廢氣排放總量,X6為第二產業增加值,N3為電力消費量。
回歸方程表明,隨著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加,會使廢氣排放量隨之增加,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無煙城市的建立,從200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省經濟增長貢獻率中,第二產業占59.9%,第三產業占35.2%,可見我省經濟發展仍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應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減少第二產業對環境帶來的負擔。另外,隨著電力消費量的增加,廢氣排放總量也隨之增加。工業生產,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電,電力消費量增加,說明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更頻繁,對環境的污染也更加劇烈。
(2)將固體廢棄物產生量與人口、經濟、能源等8個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最終有人口總數和原煤消費量這兩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
X3=-66890.957+21.193*R1-1.199*N1
(4.188) (-1.890)
R2=0.818(調整后的R2=0.766)F=15.705
其中,X3為固體廢棄物產生量,R1為全省人口總數,N1為原煤消費量。
回歸方程的經濟意義解釋不通,固體廢棄物產成量與原煤消費總量應該是成正向變動關系,即原煤消費越多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也越多。觀察從1998-2007年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數據,發現2001年、2002年數據變化特別明顯,尤其是“其他廢物”這一項增加特別多,可見這是導致固體廢棄物產生量變化異常的原因,故須將之剔除,具體做法是將這兩年的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減去“其他廢物”。
剔除異常值后進行逐步回歸得到的方程是:
X3=-633.119+1.360*X6
(8.245)
R2=0.895(調整后的R2=0.882)F=67.980DW=2.63
通過偏相關檢驗發現方程可能存在二階正相關,再通過BG檢驗(滯后期為2)確定其不存在自相關。方程表明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只與第二產業增加值有關,我省還沒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只對第二產業消耗能源后產生的煤渣、礦渣等廢棄物進行再利用。
2.建立以GDP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
將GDP與人口、“三廢”、能源等7個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最終有廢氣排放總量和原油消費量這兩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
X4=-760.407+0.718*X2+8.157*N2
(4.417)(2.474)
R2=0.968(調整后的R2=0.959)F=107.118DW=1.489
nR2=3.771 偏相關檢驗表明不存在自相關。其中X4為全省GDP總量,X2為廢氣排放總量,N2為原油消費量。回歸方程表明,隨著廢氣排放總量和原油消費量的增加,GDP也隨之增加,因此必須改變那種通過高消耗來追求高速度經濟發展和先污染后治理導致環境失衡的生產方式。 (三)實行循環經濟的效益評估 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來自于:一是由于污染降低所帶來的治理成本的下降;二是用廢棄物替代一部分原料,因價格便宜,成本也就降下來了;三是人們生活質量的上升。要準確衡量這些效益是很困難的,只能對其做出近似評估,這里提供一個效益評估的方法,依據的是減量化原則,通過減少能源的使用量使環境污染下降,從而節約治理成本。例如以2004年的電力消費量=253.100(億千瓦時)為基數,當電力消費減少使用10%,根據方程X2=17.175+ 0.793*X6+7.524*N3,減少廢氣排放量為190.43億立方米。當年的廢氣排放總量為5020.234億立方米,廢氣處理設施設備運行費用為61958.10萬元,故可得出當年治理成本降低=190.43/5020.234*61958.10=2350.23萬元,當電力消費減少使用20%,當年治理成本可降低4700.45萬元,約占當年全省GDP總值的十萬分之八,這是相當可觀的。
三、陜西省生態建設的若干對策
(一)建設生態工業園
我省的污染排放與第二產業的發展最為相關(第二產業增加值是廢氣排放量、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回歸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因此我省在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生態省時要加大對生態工業的建設,最常見的形式是生態工業園(EIPs),在這樣的體系中,不存在著“廢物”,因為一個企業的“廢物”也同時是另一個企業的原料,因此可基本實現整個體系向系統外的零排放。
建議應從如下方面推進我省的生態工業園建設:將廢料作為資源重新利用,物質循環系統和盡量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業產品與經濟活動的非物質化、能源的脫碳,可以把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公司和工業,視為工業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和能源不斷循環和轉換,使廢物的產生最小化,且在不同行動者之間既允許合作,也允許競爭。目前我省和德國積極開展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區、福州青口汽車生態工業園、廈門鼓浪嶼循環經濟實驗區和南平爐下鎮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與生物質能利用四個合作項目。
(二)大力推進循環經濟
1.促進對循環經濟的宣傳和教育,促進公眾參與,引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使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全民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以污染、破壞環境為恥。
2.運用經濟手段來發展循環經濟。當對污染進行控制和處理所花費的治理費用高于其經濟活動所帶來的收益時,經濟主體將放棄一部分污染治理,轉向交納一定的排污費。排污費是由政府按每單位排入空氣或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征收的一種費用。每個污染源付給政府的費用是根據排污費和污染物排放量相乘得到的。但是交納排污費也花費了企業的收入,為了減少開支,企業將會尋求減少污染的方法。因此必須在污染排放量和治理量中找到一個平衡,當對于每一個污染排放者來說,控制的邊際成本和由污染所造成的邊際危害相等時,市場就獲得高效益。獲得這一平衡的一種方法是對允許每一個排放者所排放的數量施加法律限制,如果選定的控制點恰好處于邊際控制成本與邊際危害相等的水平上將獲得高效率。對于排放數量的限制,可采用許可證發放制度。所有污染源都被要求只有有了許可證才可以排放。許可證可以自由轉讓,它們可以買賣。控制機構發放一定數量的許可證,許可證的數量要能夠達到既定的排污水平。任何排污源的超過許可證的排放將使排放源面臨經濟制裁。通過市場對許可證排放的調節,可以獲得最佳的排污分配方案。
3.完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是環境無害化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主要包括防止污染的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但同時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術。其主要類型有: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將只有通過這些實用技術支撐體系才能實現,否則循環經濟只是空中樓閣,沒有實現的技術基礎。
(三)完善環境的價值評估體系
用一系列特定的方法可評估實行改善環境狀況所帶來的收益,或者任由污染排放導致環境狀況惡化所造成的損失。對收益或損失的估計可以指導政府、企業和個人如何更好地進行經濟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下是環境的價值評估方法:
1.人類生命估值。因為用于防范生命喪失的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必須對應該配置多少資源用于減少疾病和拯救人類生命做出選擇。在評估由于環境風險所引起的生命價值的減少時,可先計算因環境風險減少而引起的死亡概率的改變,然后再給這個改變一個價值。上述估算過程可以通過“人類生命的暗示價值”來具體操作,依據所減少的概率來劃分每個個體對某個特定概率減少的支付意愿。例如,設想有100萬人生活在含有有害物質的環境中,而一項特定的環境政策可以減少這種有害物質的平均含量。進一步設想這可以使死亡的風險從十萬分之一降到十五萬分之一。這就暗示著,這項政策可以使預期死亡人數從10降到6.67。如果這一百萬人中每一個人意愿為這個風險減少支付5美元(總計為500萬美元),那么,暗示生命價值大約就是150萬美元(500萬美元除以3.33)。人類生命估值法可以用來評估一個項目的可行性大小,若政府某個改善環境狀況的項目的預計成本小于所估計出的暗示生命價值,則這個項目符合收益-成本分析要求是個可行的項目,否則該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就較低。
2.IPAT方程。方程I=PAT是用來評估或預測報告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的總影響是基數期的幾倍。式中,I代表環境影響,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程度,T代表維持這種富裕程度的技術導致的損害,或新能源和工業技術帶來的好處。在實際操作時,可采用報告期人口總量除以基期人口的得數代表P;報告期人均GDP除以基期人均GDP的得數代表A;報告期單位GDP的環境影響代表T,則1/T代表資源生產率的提高倍數。這里以2004年為報告期,2000年為基期為例,通過計算相關數據可知I=PAT=1.030×1.538×1.025=1.624,即說明2004年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的總影響是2000年的1.624倍,意味著資源環境狀況的惡化。
最終,本文通過量化研究我省的環境、能源和經濟狀況,基本得出我省在進行生態省建設時要加強對生態工業的建設和循環經濟的實施力度,并依據適當的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對生態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吳季松.循環經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6]I.普里高津著.從存在到演化[M].曾慶宏等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7]H.哈肯著.高等協同學[M].寧存政,郭治安等譯.上海:科學出版社.1989.
[8]R.托姆著.突變論:思想和應用[M].周仲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9]K.J.法爾科內著.分形幾何中的技巧[M].曾文曲等譯.長春:東北大學出版社.1999.
[10]N.E.洛倫茲著.混沌的本質[M]..劉式達等譯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11]吳彤.生長的旋律—自組織演化的科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12]Per Bak,Chao Tang and Kurt Wiesenfeld.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Physical Review,Vol.38,No.1,July,1988 364-374.
[13]H.Ulrich and G.J.B.Probst edit,Self-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Systems,Springer-Verlag,1984.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Shaanxi Province
Liu liping
(Yan-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Shanxi Yanan 716000)
Abstract: With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show the growing ro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on a deeper realiz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is idea of recycling economy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raditional have high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energy, population 40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basic judgemen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is in a mode i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cycling economy in transition mode, thus the cycle of our province Econom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measures.
Key words: the circular economy;The mode of develop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