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摘要:浙中城市群具有歷史文化悠久深厚,道教文化廣為傳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等特色,根據此特色,本文提出了推進時空對接,發掘文化主題,共樹區域品牌,嫁接文化經濟,豐富旅游內涵,重放古跡光彩等整合的對策。
關鍵詞:浙中城市群;人文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02—02
一、浙中城市群人文資源的特色
2007年3月,建城有2228年歷史的金華市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F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6處、省級重點文保單位52處、市縣級文保單位433處。另外,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相當豐富,如金華火腿和婺劇等享譽中外??v觀浙中城市群人文資源有以下特點:
1.歷史文化悠久深厚。金華素有“江南鄒魯”、“文物之邦”美譽。被命名為“上山文化”的浦江上山遺址是我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它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在文學、詩詞、戲曲、書畫、科學等方面人才輩出。如唐代的駱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張志和首創漁歌體,革新了詞壇;貫休的《十八羅漢圖》為中國古畫瑰寶。自宋朝以來,金華學風鼎盛,以呂祖廉為代表的“金華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南宋時名噪全國;元代名醫朱丹溪創立滋陰學說,名揚海內外;明代宋濂作品廣為流傳;清代戲曲家李漁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現代的陳望道、邵飄萍、馮雪峰、曹聚仁、吳晗、艾青、黃賓虹、嚴濟慈、施光南等都是世界級文化名人。
為弘揚歷史文化,浙中城市群先后整理、修建了義烏馮雪峰故居、吳晗故居、陳望道故居、駱賓王紀念館、浦江宋濂紀念館,蘭溪李漁紀念館,金華黃賓虹公園、艾青紀念館、嚴濟慈圖書館、吳茀之藝術中心等十多處館、園。這些館、園不僅提高了金華旅游的文化含量,增添了人文景觀的知識性和瀏覽性,而且提高了金華旅游城市的品位。
2.道教文化廣為傳播。金華的金華山又稱赤松山,名列我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相傳為晉時黃大仙黃初平(號赤松子)修煉得道成仙處。赤松宮被譽為“江南道觀之冠”。黃大仙作為道仙,民間流傳著大量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和“引虎救人”、“避雷遇道”、“叱石成羊”等積德行善、懲惡揚善、恩怨分明,能反映民眾理想生活的的傳說,1600多年前葛江的《神仙傳》及《赤松山志》和各個時期都有記載。經形成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黃大仙自1915年傳入香港,如今已向東南亞、歐美華人圈擴散,在海外華人地區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香港、澳門、紐約、渥太華、悉尼等地的30多個海外黃大仙道觀一直香火鼎盛,信徒以千萬計。香港黃大仙祠,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集宗教、慈善、醫療、教育、旅游于一體的強大經濟和社會事業組織。
3.人文景觀別具特色。浙中城市群人文旅游景觀十分豐富,其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侍王府、古民居建筑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封村、天寧寺、武義延福寺等五處,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詠樓、明月樓、古子城、府城隍廟、法隆寺經幢、鹿田書院等36處。其中蘭溪諸葛八卦村系南宋末年諸葛亮第28代孫率族遷居地,八卦村的布局按九宮八封設計營造,以釧池為中心,八條巷向周邊輻射,形成了內八卦,村落周圍八座環拱小山形成外八卦。巷弄之間,千門萬戶,星羅棋布,小弄縱橫相連,構成了一座神奇莫測的八卦迷宮;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一條溪流呈S形穿村而過,形成一個巨型太極圖。太極兩端嵌進村口兩邊山坡好似無形氣壩,28座大型古建筑對應天上28個星宿,將古村浸沒在瑞氣之中;浦江鄭氏義門。自南宋至明代中葉300多年中,一家同堂15世,最盛時家中人口達3000之多,并受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為之賜封“江南第一家”;東陽盧宅古建筑群人稱“北有故宮,南有盧宅”,被古建專家稱之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
4.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浙中城市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了自己鮮明獨特的民俗文化。浦江板凳龍、浦江亂彈、蘭溪灘簧以及東陽木雕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地方劇種婺劇、金華斗牛、永康十八蝴蝶等也被列入第一批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東陽許宅花燈、東陽蔡宅高蹺、浦江迎會、浦江抬閣、蘭溪斷頭龍、磐安疊羅漢、磐安龍虎大旗、磐安煉火、永康九獅圖、武義花燈花轎和金華道情都是浙中城市群獨有的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風情活動。其中金華斗牛已有千年的歷史,是帶有東方文明獨特魅力的民間游樂活動,其風情可與西班牙斗牛相媲美,被稱為“東方一絕”。
5.商業文化方興未艾。金華久負經商務工的傳統。早在東晉、南朝時期,金華即為商業繁華之地;南宋時,婺州窯已名揚四海,絲織業也比較發達;清朝乾隆年間,婺江上商船云集,沿江街道店鋪林立,已成為錢江上游最繁華的城市之一?,F在,浦江的書畫文化節、義烏的文化產業博覽會、永康的科技五金文化及東陽的橫店影視城等,影響力遍及全國,有些甚至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知名度。
二、浙中城市群資源整合方法
1.創新整合主體思維觀念。(1)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樹立局部與全局辯證統一的觀念。在人文資源整合過程中,整合主體各方總存在利益重新分配問題,只有樹立起資源整合的“雙贏”觀,才能在整合中彼此為對方利益考慮,激發起彼此整合的積極性,達到優勢互補促進浙中城市群健康協調發展。(2)樹立開發價值與市場價值相統一的觀念。要想使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只有樹立開發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統一的觀念,才有經濟結構與經濟行為的協調,才會有市場的“準入”,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優勢。(3)樹立市場功能與社會功能相統一觀念。浙中城市群人文資源不僅門類眾多,而且擁有各種資源的主體復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異質性越強,分化程度就越高,多元結構越復雜。只有樹立市場功能與社會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才能使資源供給部門之間的經濟利益轉變成統一的社會公共利益。
2.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資源整合中的作用。一是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堅持“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宗旨,在人文資源整合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確處理好政府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人文促動;二是使資源整合中利益各方都能充分表述各自的意見、要求,實現資源整合各方“要我整合”轉變為“我要整合”,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三是堅持制度推動,合理劃分事權,做到職責明確,實現科學規范運作。真正建立起整合人文資源的政府服務長效機制。
3.優化資源整合的市場環境。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文要素的流向,但是由于市場的局限性這種要素的流動,人文資源的配置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配置,它還需要借助政府有形的“手”,彌補市場缺陷,改善市場環境,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為達到這一目的,政府需要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松與緊的關系以及內與外的關系。
三、浙中城市群人文資源整合的對策措施
1.推進時空對接。任何歷史文化現象都有當時事件發生的空間范圍,對人文資源內容的整合絕不僅僅是分散資源的簡單相加,要提升其價值必須依照原貌進行跨地區、跨時間的整合,進行時空對接。例如“黃大仙文化”已不是簡單的地域文化,金華只是黃大仙文化的源頭,盡管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它把海內外華人緊緊聯系在一起。但香港黃大仙廟和廣州黃大仙祠和金華黃大仙祖宮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將“黃大仙文化”的代表性歷史文化建筑物集中起來,捆綁申報文化遺產,不僅將創造性地開啟“香港穗三地聯動”的發展理念,開創聯合申報文化遺產的先例,而且還將通過“黃大仙文化”這一條天然臍帶,牢牢地抓住世界“黃大仙文化”的話語權,從而不斷加強金港穗三地的對話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金港穗三地的國際影響、國際地位和自身的國際友好交流水平。
2.發掘文化主題。人文資源的整合還要考慮內涵的擴張。存在于同一空間范圍許多文化資源,表面上似乎主題分散、內容龐雜,這就需要對它們的內在聯系做整體上的把握,參考其外部文化形態重新予以定位,用新的概念展示它的主題,達到內涵的升華。在一個區域內,只要人文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就可以以一種精神或思想為主線,把其他零散的資源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或專題。
3.共樹區域品牌。人文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單靠某個景點個體的力量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和品牌,單一的人文資源力量也是有限的。尋找人文資源的內部聯系,實行聯合品牌策略,才能達到1+1>2的整合效果。在浙中城市群的人文資源中,最典型、最迫切需采取此策略的是諸葛八卦村和俞源太極星象村。諸葛八卦村宗族文化非常典型,俞源太極星象村雕刻堪稱極品,它們是道家學說和陰陽風水理論物化為村落建筑的兩朵奇葩。兩個村落都有巨型太極圖,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4.嫁接文化經濟。浙中城市群有著極多關于名優土特產的典故、傳說,如“鳳臥仙草”、“古嶺仙橘”、“舜芋”等緣于白娘子天庭盜仙草、軒轅黃帝引種野果、舜歷山躬耕培育野草等傳說,金華酥餅為唐朝開國功臣程咬金參加瓦崗軍之前所賣之烙餅,永康的五指巖生姜因永康五指巖風景區而得名。深入發掘獨特的飲食文化,嫁接、整合人文資源,以人文典故包裝飲食,對促進浙中經濟實為營銷高明之舉。
5.豐富旅游內涵。浙中城市群各地民間文化遺產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可以通過開發、整合與利用打造主題鮮明、個性突出、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節,例如打造黃大仙文化節、金華煲文化節,金華火腿文化節、斗牛狂歡節、茶花文化節、蘭溪風箏節、浦江書畫節等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一些民俗節慶娛樂活動,如諸葛八卦村的祭祖儀式,俞源太極星象村的“擎臺閣”、“圓夢節”等,成為庶民的狂歡盛會,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6.重放古跡光彩。浙中城市群各地普遍存在宗族色彩的破舊祠堂。在整合人文資源的過程中,應堅持挖掘保護“村落文化”與改善村容村貌同步進行,讓舊祠堂“老樹發新芽”,賦予它時代的新含義,既能遏制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又能消除各姓氏村民之間的隔閡,還可以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場所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新華,金華.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策群[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
[2]胡政平.積極開發人文資源[J].開發研究,2005,(4).
[3]朱沁夫.論人文資源的經濟價值[J].云夢學刊,2004,(9).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