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祥
摘要本文結合案例,對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從合理使用的指導性原則、范圍和類型等多角度對著作權合理使用和著作權侵權的界限做了簡要的界定,旨在幫助人們在司法實踐中正確把握合理使用的標準,為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正確審理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我國未來著作權立法中不斷完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合理使用 侵權 范圍 類型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47-02
目前著作權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而在司法實踐中對這類案件的處理由于侵權標準掌 的作品,就不構成侵權,否則構成侵權。所以著作權糾紛案件審理的關鍵在于著作權作理使用的界定,因為一切超出合理使用的行為都應認定為侵權行為。本文擬對高考試題使用他人漫畫作品侵權糾紛一案進行分析,以探討著作權合理使用界定理論,旨在為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立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意見,同時也為司法實踐提供可行的借鑒。
一、案情介紹
原告何平訴稱,教育部考試中心2007年高考全國語文I卷命題作文《摔了一跤》的漫畫,除文字內容和部分細節有所改動外,在漫畫構思、機構和很多細節上都與其創作的漫畫《摔了一跤》完全一樣。他認為,被告修改并利用其漫畫作品,沒有征得其同意,也沒有署名和支付報酬,侵犯了去獲取報酬權、署名權、修改權,故起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公開道歉,支付報酬并賠償損失共計1萬元人民幣。
被告辯稱,原告所指侵權作品與原告作品存在明顯不同,兩者的相似性僅是神似或創意相似,但著作權法僅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同時,被告也沒有侵犯原告的著作財產權,在試題中使用他人作品是合理使用。如果在出高考試題之前征得作者同意就會泄密試題,事先獲得許可是不可能的,而且考試有特殊需要,修改是必然的。考試本身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得允許多余信息,否則將給考生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影響考試的嚴肅性、規范性和精準性,因此未署名不構成侵犯署名權。考試必然會根據需要對被引用作品做出修改,或者要求考生對作品進行批判。在這種情況下,對作者署名反而會給作者帶來消極影響。最后,試題中不標明作者姓名是國際通行慣例。
法院審理后認為,考試中心的行為并不構成對原告著作權的侵害。當然,考試中心畢竟使用了在何平漫畫基礎上演繹而來的新漫畫,出于對著作權人的尊重和感謝,今后可考慮能否在高考結束后,以發函或致電形式對作者進行相應感謝。
二、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界定
作品的合理使用是著作權保護的例外情況,各國著作權立法和國際條約都對合理使用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并且多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圍,然而許多立法并沒有對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類型和界定標準做出明確的規定。作者將以本案為基礎,結合我國著作權相關立法和國外、國際立法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合理使用的界定:
(一) 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指導性原則
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權領域中起著重要的利益平衡作用。有關國際公約和各國著作權立法對著作權合理使用規定了指導性的原則。例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十三條規定了三條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指導性原則:1.全體成員均應將作品專用權的限制或例外限于一定的特例;2.該特例應不與作品的正常使用沖突;3.也不應不合理地損害權利持有人的合法權益。美國1976年的《版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指導性原則是:1.有關使用行為的性質和目的;2.被使用作品的性質;3.在所使用的作品中被使用部分與整個作品的比例以及其在整個作品中的地位;4.有關使用行為對被使用作品的潛在市場價值有無重大影響。我國《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相關條款規定的合理使用指導性原則可以概括為:1.應當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2.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3.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4.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這些原則是指導人們合理使用著作權人作品的規范。在司法實踐中,這些原則也有助于司法人員正確判斷當事人是合理使用著作權人作品還是侵犯著作權人權利。
(二) 著作權作品合理使用的范圍
從各國立法來看,合理使用的范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傳統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一是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合理使用。我國著作權法和相關著作權立法以列舉的形式規定了以上提到的兩類合理使用范圍。就傳統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而言,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十二種合理使用的范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合理使用,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六條規定了八種合理使用的情形,第十條專門對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通過信息網絡提供館藏作品的合理使用做出了規定。就本案情況來講,法院認為其合理使用的情形屬于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即“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的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因為在我國,國家機關執行公務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國家機關自行執行公務,另一種是國家機關授權或委托其他單位執行公務。考試中心不屬于國家機關,其組織高考出題的行為屬于后一種情形,屬于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發表作品的范疇,應適用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七)項有關的規定,可以不經許可,不支付報酬。僅就按照此規定來說,法院做出教育部考試中心不構成侵權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三)項和第(十四)項規定,作品的修改權和改編權屬于著作權人享有,他人只能在著作權人許可情況下,才能行使這些權利。法院審理后認為,考試中心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的漫畫,是以何平漫畫的主要特征為基礎,增加新的創作要素和構思創作完成的,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于原作的新作品,屬于由何平漫畫演繹而來的新作品。從法院的認定和《著作權法》規定的修改權與改編權屬于著作權人的專有權的角度看,判定被告侵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 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類型
各國立法都沒有對作品合理使用的類型做出明確的規定,我國《著作權法》也只規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圍。合理使用作品的類型包括以下兩種情形:1.對作品無任何改動的使用(如復制整個作品,翻譯整個作品等)2.對作品進行改動后的使用(這種改動后的使用,民間俗稱“高級抄襲”,在著作權糾紛中十分突出,而且這種情況是屬于合理使用還是侵權,有時很難做出界定)。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這些棘手的問題,我們認為今后應在著作權法和著作權相關法律法規立法中對作品合理使用類型做出規定,以利于著作權糾紛侵權案件的審。
第一種類型是“對著作權人的作品沒有進行任何改動的合理使用”。雖然各國著作權法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法律法規里沒有這樣的提法,但從對合理使用做出規定的相關條文來看,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對權利人作品的使用幾乎都可以理解為是對作品的整體使用——即對作品不做任何改動的使用。與此同時,各國立法都對這種使用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如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應當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到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進一步規定“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從本案的案情介紹來看,它顯然不屬于這種類型的作品合理使用,因為被告不是對原告作品無任何改動的使用。
第二種類型是“對著作權人的作品進行改動后的使用”。這種改動后的作品使用是合理使用還是侵權,對其做出判斷非常復雜。而在司法實踐中恰恰是這種類型的著作權糾紛案件最多。各國立法和相關的國際條約對這種類型的合理使用都沒有做出非常明確的規定,只有少數一些條款中做了概括性的規定。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屬于對作品的合理使用。這一規定看似對著作權人的作品改動后使用的規定,但這里的“適當引用”缺乏可操作性。實際上,對著作權人的作品的引用部分,應從被引用部分的“質”與“量”兩個方面來判斷使用的“合理性”。其中,“質”是指引用部分同整個被使用的著作權作品相比在內容上的關系,即是否為該作品的實質內容或精華部分;“量”則指引用作品的數量。①然而,對于美術作品、模型作品、圖形作品等的引用或改編,就無從以“量”的標準來判斷被引用部分的合理性,而更多的是要看被引用部分的“質”的狀況。就這個問題,目前理論上對其研究還很少,立法上還是一片空白,司法實踐中更多的是由法官和律師根據具體案情做出判斷。但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的標準,所以案件審理結果不公平的現象時有發生。就本案而言,被告高考全國語文I卷命題《摔了一跤》的漫畫,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著作權人原繪畫作品改動使用的情形,其行為是否構成對作者修改權、改編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權,根據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律法規還很難找到審判依據。該案是否認定被告侵權,涉及到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界定。這里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誰來界定“是否合理使用”;二是界定者以什么標準來判斷“是否合理使用”。解決這個問題比較理想的作法是:1.由繪畫藝術領域特別是漫畫方面的專家來比較涉案漫畫,然后做出鑒定結論,而后法官依據專家的鑒定結論做出審判。2.專家鑒定的標準應是“被使用的著作權人的作品是否構成使用者作品的主要或實質性部分”。學者丁麗瑛寫到:“合理性判斷必須考慮被使用作品在使用者作品中是否占據核心或實質性的地位,這種使用結果是否足以忽視使用者再創作的價值,或者說,被使用者的作品對于再創作作品的價值是否為決定性的。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當被使用作品的這種作用或價值是次要的、非實質性的,才可能被認為是合理使用。”②就本案而言,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的漫畫,是以原告漫畫的主要特征為基礎,增加新的創作要素和構思完成的,屬于由原告漫畫作品演繹而來的新作品,判決被告不構成侵權。基于以下兩點,我們認為這一判決值得商榷:1)沒有邀請漫畫領域的專家對涉案漫畫做出專家鑒定結論;2)沒有對原告作品是否構成被告作品核心內容或實質性部分做出界定,也沒有說明被告增加的新的創作要素和構思是否是被告作品的實質性部分,換句話說,也沒有明確被告新的再創作是否有價值。因此在著作權糾紛案件審理中,作品合理使用類型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案件快速、高效和客觀地審理。
三、 結語
通過以上理論探討和案件分析,可以看出著作權合理使用與著作權侵權的判斷是非常復雜的。司法實踐中審理著作權糾紛案件,必須以相關國際條約和我國著作權立法中規定的著作權合理使用指導性原則為審理的大前提,以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范圍和作品使用類型為小前提,結合個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的規定都不很全面而且較為概括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希望在今后的著作權立法中能不斷完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規定一些較為具體和可操作性的條款,特別是對作品改動后使用的“合理性”界定的規定,以利于著作權糾紛案件的正確審理,實現著作權立法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即平衡權利人、使用者和公眾的利益。
注釋:
①馮曉清.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頁.
②丁麗瑛.“規則主義”下使用作品的“合理性”判斷,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第98-99頁.
參考文獻:
[1]張建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釋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 big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5k 2008-4-82009年3月4日訪問.
[3]參考北京是海淀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海民初字第262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