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要2001年國家正式頒布三級課程標準,“校本課程”被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本文指出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質量,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有重要意義,但校本課程在民族地區的發展尚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闡述了“校本課程”在民族地區發展的意義,初步分析了民族地區“校本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校本課程 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56-01
“校本課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是菲呂馬克等人在1973年一個國際性討論課程的會議上提出的,他們當時把它界定為學校中的教師對課程的計劃、設計和實施。1999年我國提出三級課程管理,2001年開始正式確立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政策,這時校本課程才開始正式被納入到國家課程體系。現今,教育部正在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這使得校本課程開發一時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民族地區“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校本課程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一)一種文化的選擇
于什么是“課程”,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理解,人類學家認為,“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 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課程并不是人類文化的全部,而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社會對文化與知識進行“選擇”的結果。那么社會選擇何種文化納入課程之中呢?阿普爾認為,“在整個可以獲得的知識領域中,只是有限的部分被視為法定知識和值得傳遞給下一代的知識。”這說明選擇何種知識進入課程,其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抉擇,也是一種文化選擇,都與社會控制有關。
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權保存和傳承。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正在衰落、消散與無人繼承的現象,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知識傳播主要場所的學校,應積極思考如何解決此種問題的途徑。而利用“校本課程”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不失為一個最好的選擇。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
英、美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的失敗是校本課程開發興起的直接誘因。新課程運動中幾乎所有進行課程改革的國家都采用了“從中心向外圍輻射”的模式。這些課程計劃都由國家課程開發中心的專家小組制定,教師沒有任何決策權,他們在新課程中只是擔任新的教學材料和學生之間的中介。正是因為新課程運動把課程決策系統與課程實施系統隔離開來,最終導致它沒能在學校站穩腳。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則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先天不足,尊重具體學校、社會環境和師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強調課程的多元性、開放性、平等性。所以說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很有必要性的,它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
二、民族地區“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及建議
民族地區“校本課程”在國內尚處于摸索階段,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也提出了以下一些意見和建議:
第一,政府和社會各界思想觀念不到位。筆者曾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作過關于“校本課程”的調查,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課程,有校本課程的學校基本上也是在”執行“上級的任務。咎其原因,主要是各級政府,學校沒有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開展,政府應給予行政立法、經濟投入的保障和支持。近年來,在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以后,民族地區校本課程教材的開發就缺少資金,這就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證資金的支持。
第三,鼓勵社區和家庭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民族地區“校本課程”的實施,靠政府和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社區和家長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僅能提高他們對地方少數民族學校教育的認識和關心,強孩子的學習興趣,而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定的教育資源。
第四,加強本土教師的培訓。正如馬什所說:“教師的主動參與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可以說是“校本課程”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加強師資培訓的目標是培養跨文化教育的教師,加強民族地區本土教師的培訓是民族地區“校本課程”開發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五,依據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絕大多數成員的意愿,要遵循“文化志愿論”的原則。只有是當地人民需要的校本課程才能有機會存在和發展。
第六,轉變傳統的評價機制,建立規范合理的科學評價方案。長期以來教育評價工作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要發展民族教育,首先要轉變傳統的評價機制,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堅持評學與評教相結合,體現開放性與多元的評價主體,建立起適合民族地區的專門的評價機制。
綜上所述“校本課程”對民族地區的發展意義重大,雖然它尚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各級政府、學校都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使它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建設特色學校,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軍.民族教育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邁克爾·W·阿普爾.意識形態與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滕星.族群、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江蘇社會科學.2003(4).
[5]臧春蘭.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論民族地區課程的雙向選擇.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7).
[6]劉啟艷.當代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的啟示.貴州民族研究.2001(2).
[7]蘇德,馮躍.文化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校本課程開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8]劉培軍,丁紅兵.校本課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