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波
[摘 要]因材施教是基本教學原則。課堂教學中應該從多個方面扎實落實此原則。
[關鍵詞]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 討論爭論 合作學習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20161-01
因材施教原則是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在進行新課改的新形勢下,因材施教原則更應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著力研究、落實的教學定律。我認為,因材施教原則應體現出三個特點:(1)動態性?!安摹奔础叭恕?,因材施教即因人施教。人是活動的、變化的,所以因材施教要因人因時因地施教。(2)整體性。在課內,因材施教要落實到每一分鐘;在課外,學生素質也要得到和諧的發展和提高。課內課外應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以課內為主陣地。(3)階段性。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提高,教師就應在新的階段給予不同的指導,所謂“事異則備變”。
如何將這些特點落實呢?下面談談我的點滴看法。
一、努力營造適宜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氛圍
人才學告訴我們,人才發展的初期必須有良好的外部刺激,否則即使自身素質突出,也難成大器。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在昆明成立后,國內著名教授云集于此。他們將個體研究和群體智慧結合起來,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連點成片,成效斐然,這就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師群現象”。倘使我們給學生營造出一種爭論、合作、競爭的環境和氛圍,學習成績必然得到提高,對其日后的學習、研究、交際也大有裨益。
(一)鼓勵學生敢于爭論問題。“爭論是種記憶的輔助手段”,當然爭論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此。它對認識問題、發展思維是極有益處的。我認為學生有問題時要敢于在同學間爭論,要敢于同老師爭論,更敢于質疑課本。
(二)組建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實驗設想”中提出的未來人才素質目標之一即是“工作的責任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種“責任感”和“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也應培養?,F代心理學也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注重的是師生互動,其實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說是完整的師生互動??梢?,組建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應該這樣做:(1)接手一個新班后,將學生成績按好中差分成三類,再將好中差三類學生合理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根據學習小組重新排座,每組6-8人。(2)課堂教學中,有問題則學習小組內討論;回答問題時則由小組代表回答,小組成員可自由補充。(3)測驗結束后,表揚或獎勵排名為前三名的學習小組(不公布所有小組名次的目的在于充分調動每個小組、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實踐表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了師生間多向交流、協作的功能,學生能夠全員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因而,不但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學生正確的合作觀得到了培養,同伴間的友誼得到了增進。
二、進行管用的學法指導
有人做過調查,當前中學生在語文學法上存在諸多問題:(1)聽課和筆記抓不住要領;(2)死記硬背,不注意消化理解;(3)不善于思考,有問題不及時請教老師、同學;(4)不知道如何預習、復習;(5)自學能力相當差,不知道如何去閱讀理解新課文。據有關單位對部分城市中學生的抽樣調查,77%的城市中學生苦于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農村中學生恐怕不會比這個比例低。毫不夸張地說,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質量偏低,與教師對學生學法指導的不夠,與因材施教原則沒有正確落實,有著直接的關系。
何為管用的學法呢?
(一)按照完整的學習過程學習。完成的學習過程應該包括這樣五個步驟:預習、聽課、練習、復習、檢測,五個步驟相互依存,缺少其中一步,都會帶來學習上的不方便。我覺得:晚自習只能用來預習、復習或檢測,不能做作業,作業必須處理在晚自習之前;有疑必問,不能留隔夜問題,當天的問題必須當天解決;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每人都要有日復習、周復習、月復習。
(二)掌握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怎樣預習、怎樣做學習筆記、怎樣讀教科書、怎樣做作業、怎樣記憶等,使之在學生頭腦中有清楚的認識。
這些管用的學法或平時滲透,或專題指導,或學法咨詢,進行個別指導,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法。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要讓它成為學習習慣。教師要督促、檢查,使其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關鍵一接通,學生大腦這部機器,就會持久地運轉起來”,“就像沖破重重阻力進入空間軌道的飛行器,基本可以靠慣性自行運轉了”(魏書生)。
三、進行分層教學
人是有差異的,因材施教原則承認這一事實。分層教學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的要求。在每個學期初,教師應該按照學生學習成績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分層提問,由哪個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備課時就已經考慮到,并在教案上反映出來。這里的分出層次是隱性的,學生不知道,只有老師知道,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每個學期結束,教師根據學生成績的變化再重新分成A、B、C三個層次。
四、努力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學生的學習過程,大體上可分六個相互聯系的階段:(1)定向。弄清學習什么、達到什么目的;(2)感知。從紛繁復雜的事物中分清主次,把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把新的事物與舊的印象盡快聯系起來;(3)思考。將學到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形成科學的概念和體系;(4)歸納。將學到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系統中;(5)應用。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學習中,或練習,或實驗,或測試;(6)評價。對學習作出評定,并根據評定情況去有效地調整學習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結構要努力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吻合:單元的教學結構(現代文教學、文言文教學、作文教學)、一課的教學結構、講讀課和自讀課的教學結構等都應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吻合。比如,可將現代文教學結構設計成八步:(1)查,檢查基礎知識,學生提出疑問;(2)點,點出課文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3)讀,出聲朗讀部分段落或全文,以默讀為主,但是絕不拋棄誦讀;(4)議,討論問題,進行合作學習;(5)講,于學生有疑處點撥、精講,學生無疑處令其有疑;(6)結,或教師強調重點,或學生自己總結收獲;(7)練,重點處、難點處、基礎處予以分層練習;(8)延,布置同類篇目閱讀;反饋課堂問題。第一步讓學生提出預習中的問題的目的是確定教學的重難點。第八步中反饋的課堂問題有三個:你認為老師本節課中講的最精彩的是什么地方;哪些問題是你本節課中解決的,哪些問題本節課中你沒有解決;你對老師的教學有哪些建議,反饋課堂問題的目的在于了解講課情況,解決共性和個性問題。
不難看出,上述四點作法落實了因材施教原則的動態性、整體性、階段性三個特點??傊灰覀內嬲J識,切實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學生的語文素質、學習質量必定會有迅速提高,語文課必定會成為高效率,最受學生歡迎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