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玉 余麗華
摘 要:通過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確立以培養學生科學的體育觀、價值觀,建立終身體育意識為主的教學指導思想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根據素質教育賦予的任務,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校體育教學體系,改革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關鍵詞:學校體育 素質教育 體育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在一個以科技經濟和信息化、國際化為顯著標志的現代化時代,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盡管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也在強調面向學生,卻僅僅以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唯一依據,只重視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發展的最大可能性。這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片面地要求學生機械模仿教師,單純地適應教學,而非積極地激勵學生主動探求、充分發展。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分數的高低為準繩來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不考慮其綜合素質,阻礙、限制了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是生理品質潛能的開發、心理品質的培養、社會文化傳播與創造的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圍繞素質教育這個核心,如何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手段,確立體育教學改革指導思想,繼而完善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是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體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體育觀
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首先要從轉變體育教育觀念出發,摒棄傳統教育中以機械灌輸的方式來傳播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應試教育模式。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前提,從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出發,從學生已形成的認識水平和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使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中得到提高。通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技術,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構成智力的各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發展,體現出當代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科學的體育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實踐精神探索、研究體育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大膽借鑒各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經驗和優秀成果,不斷優化學校體育課程,形成在統一基礎上的富有多樣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結合體育的特點,依靠科學的體育觀,促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終身體育意識。在體育活動中,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增強了自信,積極進取,有利于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體育教學改革要以培養學生的各種體育能力為基礎,通過運動實踐,實現終身科學地堅持體育鍛煉,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
二、要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育中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才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最終方向。素質教育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創造教學情境氛圍,把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終身體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質,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創造性探索,使學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同時,它還對學生施以心理能力的發展教育,把身體的強健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營造學生在邁向社會建設中所需要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定向。這種教育觀念包含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將教育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把認識提高到重視人的全面素質的新水平上。這種素質教育觀念使學校體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質。
三、要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
素質教育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展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是與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呼應的發展教育觀。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多樣化,實現體育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全面發展、培養個性,是素質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現代社會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強體育基礎知識、技能傳授和基本能力培養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具有保健體育、娛樂體育等多學科集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改變不分規格,不分對象,單純體操教學、競技項目教學、軍事體育教學的現狀,形成適用于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的各類基本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才能使學校體育教育日趨綜合化、多樣化、現代化。因此,高校學校體育教學要從素質教育出發,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本體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興趣、能力為基本框架,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應變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建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體育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應集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體現主體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礎,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以此提高學生自我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既要增強學生的體質,又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等。學校體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從身體、心理技能等方面著手,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盡可能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忠義,高彩云.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反思與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3)
2.戴曉敏等.論21世紀的高等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1)
3.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西九江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