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宏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因此,新課程中作業的設計,應努力開創一個“活”字——活動式作業。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與唱、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活動聯系起來,讓作業富有趣味,吸引力。
關鍵詞:查找 繪畫 實踐 詢問 朗讀 摘抄
目前,小學生課外作業既多又濫,缺乏創造性,影響了兒童自主、生動活潑地發展,甚至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變革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從煩瑣的、機械的、重復的練習中解放出來。
開創一個“活”字——活動式作業。以往的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與唱、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活動聯系起來,讓作業富有趣味,吸引力。如:
找一找——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己查資料的好習慣。如學了《奇異的植物世界》后,布置學生查找還有哪些奇異的植物以及特點,并在課堂上介紹。
查一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讓作業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或社會實踐相聯系的作業,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如:我們學習了《鳥兒的偵察報告》后,學生明白了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不只是威脅著動物,更是威脅著人類。只有全人類一起行動起來,重視環境,保護家園,我們才能生活得幸福、安康、快樂!事后,我讓學生在社區、街道、河道、公園等公共場所查一查,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并主動制止,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畫一畫——注重學科間橫向聯系,讓學生把完成作業當成一種藝術享受。如:學生學了《清明》之后,我讓學生畫一畫對清明的印象:山間的雨如煙似霧,人們的心也變得灰蒙蒙的,傷感而沉重。細密的雨絲,提醒人們:又到清明。在這特定的時節,這份如絲如縷盤桓在心中的情愫,正如縹緲的清明雨,紛紛而落,撞擊我的心靈。看著飄飛的柳絮,滿地的地菜花(白色的小花,一朵一朵,很是醒目),人們不禁又想起已故的人。
做一做——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語文作業與科學實踐相結合,以思維的可顯性促進理解科學性。如:學了《撈鐵牛》,在課后作業中設計按原文步驟做實驗,一定能讓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中理解、復習課文。
問一問——開放五官,擴大視野,用“觸摸、感受”的方式完成作業。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街邊、到田野、到公園,向長輩、向老師、向同學,詢問了解課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
讀一讀——課文語言文字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體驗,在虛擬的情境中,透過語言讓學生徜徉于課文意境中陶冶情操。如:在學習《瀑布》《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采用師生、個別、男女配合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課后,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方式可以與父母、同學等配合朗讀,體會意境,訓練語感。。
抄一抄——愛寫字的孩子,不妨摘抄文本的優美詞句。
編一編——愛習作的孩子,不妨仿照《翠鳥》的寫法,寫一篇介紹小動物的文章。
以上這些作業設計是融繪畫、創作、朗讀等為一體的,充分體現了課外作業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影響,為作業的布置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實踐證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積累了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每種新事物總要經歷各種的歷練才能成長,但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能多思多想,給這一思路的成長多出謀劃策,讓課外作業這朵墻外奇葩,在課堂教學的高墻中散發濃郁芳香!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油市詩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