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燕
摘 要:課堂教學是“減負”的主戰場、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關鍵是優化教學方法。
關鍵詞:減負增效 優化教法 激發興趣 積極性 目標 實現
目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已引起了國家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減負”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世紀之交,黨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隨后,國家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緊急通知》。那么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放心地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同時又能鞏固和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呢?眾多有識之士提出“課堂教學是‘減負的主戰場、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于是發出了“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要效益”的口號。的確,課堂教學決定著“減負”的成敗。課堂教學效益高,就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反之,課堂教學效益低,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想方設法抓時間,“開小灶”,大搞“題海戰術”,致使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因此在新課程大力倡導輕負擔、高質量的今天,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如何做到“減負增效”,是大家一直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關鍵是優化教學方法。
《教育學》中明確指出:“教學方法對于實現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正確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使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能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還指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所謂“得法”,即教者教得得心應手、輕松自如、深入淺出、明白易懂。學生學得情趣盎然、喜聞樂“受”、融會貫通、印象深刻,用最少的時間與精力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的方法。如果我們每位教師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都堅持優化教法,努力做到“得法”,就能實現課堂“高效”,“減負”就有希望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講道:“求知興趣的首要源泉和頭一個火星,包含在教師對課堂講解的材料,對被分析的事實采取的處理方法之中。”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者若能不斷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善于發現教材的不同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積極優化教學方法,努力做到“堂堂有異,題題有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有時可巧設懸念,引發學生積極思維;有時可故布疑陣,以新奇吸引學生;有時可感情敘述,用情節、形象感染學生;有時可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有時可欣賞掛圖,啟迪欣賞想象;有時可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給學生新鮮感……
就以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應用題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中認為應用題是提供給學生練習的一種習題,更多的把“解決問題”等同于“練習”,解題的過程就成了理解數量關系,搜尋記憶圖式,運用對應圖式作解答的一個機械操作過程。教學中過分注重類型,使學生較快地通過模式識別,按照各類應用題的固定套路解答。由此導致學生的思考空間縮小,解題技能發展了,但沒有發展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思維能力。在典型教法、思路的指引下,教學中大量采用諸如數量關系、補條件、問題、畫線圖的訓練,強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常規思維,或許考試中的正確率很高,但同時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勢,思維活動刻板化,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當他們面對若干實際情境性問題時往往是束手無策。如果換一種教法,也許情形大不相同。如教學平均數(一)(即算術平均數)時,先讓學生嘗試解決如下問題:有6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0厘米、143厘米、141厘米、145厘米、144厘米和151厘米,求這6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學生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水平,在教師的啟發下相繼“創造”出三種解題方法:①移多補少;②先求總數,再平均分;③假設調整:140+(3+1+5+4+11)÷6,顯然學生對“平均身高”的算法理解是多元的,帶有鮮明的個性烙印,三種解題策略難分優劣,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應用題對數量關系的分析模式,鼓勵學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自主探索和思考,讓學生對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理解多元化,解題策略才會顯現多樣化,創新才會擁有適宜的土壤,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理念才得以真正實現。
又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用一個小故事引入教學: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有一天有人送給他們三個月餅,師傅先將第一個月餅平均切成兩塊,給了悟空一塊;又將第二個月餅平均切成四塊,給了沙僧兩塊;八戒見了忙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師傅將第三個月餅平均切成六塊,給八戒三塊。同學們你們知道悟空、沙僧、八戒三人誰分得多一點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小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學習探究中,在欲罷不能的求知欲望下學生自然由苦學、厭學轉變成了好學、樂學。就這樣,“課伊始,趣亦生。”
也就是說,要想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關鍵要在教法、學法上多動動腦筋,多想想辦法;正確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系,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法、學法雙重優化,常教常新,激興活趣,持之以恒,我們追求的“高效”“減負”的目標很快就會實現。
需要說明的是:“減負”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為了“增效”,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全面地得到發展。減負并不是要把學生應知應會的學業負擔中的某些部分減去,減負不等于不要質量,減負不等于不要管理。相反更要求教師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石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