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長永
摘 要:分析“體困生”的形成原因,針對形成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體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關鍵詞:體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所謂“體困生”是指那些長期很少參加體育活動,不愿意為鍛煉身體而出力出汗,缺乏身體鍛煉,造成身體素質和體育運動技能水平較低,對完成體育課的學習任務有很大的困難連及格標準也難以達到者。那么“體困生”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方面呢?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消極的心理
由于身體形態或身體素質的差距造成“體困生”的體育基礎知識和運動能力都較差,所以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很容易就產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感覺低人一等。漸漸的他們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和積極性,逐漸地產生消極的心理。
二、學習的興趣不足
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的性較單一,教學手段簡單,只會進行單個技術動作的教學,不懂得融會貫通,缺乏實戰的技術組合。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暴力的方法或強制性的手段侵害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長期的這種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習興趣的不足甚至厭學的情緒。
三、自身的認識不足
大多數“體困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不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不了解青少年時期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不能認識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可以培養競爭意識和提升生存的能力。還沒有意識到體質差,健康水平低對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不利的。
四、意志品質薄弱,缺乏勤學苦練的精神
意志品質是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力量,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各項任務的重要保證。“體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同一般學生相比更多,他們往往不能戰勝自我和控制自我,意志薄弱,退縮消極,沒有克服困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缺乏攻克技術練習難點,勤學苦練,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對“體困生”教育的研究,一直是教師們關心和研究的問題。多年來,廣大教師在對“體困生”的教育實踐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體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失誤。我以為,對“體困生”教育轉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當降低標準,培養“體困生”的參與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給“體困生”創造機會盡量使他們多練習,以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練習同一個技術動作或課堂練習時,適當降低標準,或減輕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在分組教學后,應盡量把“體困生”分在一起,這樣既不影響其他學生水平的提高與發揮,又有利于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
二、開展互幫互教活動
同學之間的互幫互教,“體困生”比較容易接受,因此要在班里開展互幫互教活動,發動技術好又熱心的同學對“體困生”進行一幫一活動,它不受時間限制,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更重要的是使“體困生”感受集體的溫暖,消除自卑感,練習效果往往較好。
三、關心愛護,多鼓勵和表揚,幫助“體困生”建立成功體驗
“體困生”完成每一次的練習都比一般同學困難,付出更大,但完成效果卻往往不夠理想,教師不應因為他們完成技術動作不理想或掌握動作慢而批評他們,而應肯定他們的努力,多給予鼓勵,淡化因挫折帶來的心理壓力,對他們取得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期待。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現“體困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給以肯定,公開表揚,并且要在表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要求,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又進行表揚。如此循環往復使其不斷地進步。幫助他們建立成功體驗,這樣體育成績就會顯著提高。
四、個別的指導和布置課外作業
“體困生”的體育基礎較差,因而要使他們能夠跟上大多數同學的學習進度,達到考核的要求就必須為他們個別的指導和布置課外作業。教師對“體困生”個別指導,是幫助“體困生”樹立信心,掌握技術的一個重要手段。教給“體困生”先進的訓練方法,他們的練習就科學、有方,學習的效果就好,興趣就更濃。課外輔導時要盡量地讓“體困生”理解為什么這樣練,學會通過測試有關指標評價練習效果。他們掌握了正確的訓練方法和思維方法就能有效地指導自己練習,并能舉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整體健康水平為目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體困生”的轉化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一項艱巨任務,是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曲折過程,但無論運用怎樣的教育方式、教學手段,最終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周成平.《新課程》.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2.潘菽.《教育學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