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杰等
摘要: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組織生物工程系、動物科學系的骨干教師及西華縣農業局的有關人員,對當前周口市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針對中國農業生產形式改革所帶來到一系列問題,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提出了普及農業技術,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的五條對策。
關鍵詞:周口市;農業技術推廣;問題;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41-02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對農業進行了重大改革,生產形式由原來生產隊為一個生產單位轉變為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次重大改革,農業發展較快,解決了9億農民的溫飽問題,在世界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為當今世界上解決大國農民問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作出了“認真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的重大戰略決策[1],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了較大提高,生活和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中國農業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形式分散,組織起來困難,政府也沒有為此制定出農業技術推廣的新舉措,忽視了新形勢下農技推廣人員的組織管理問題,致使農技推廣工作被淡化。根據這一現實情況,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組織生物工程系、動物科學系的骨干教師及西華縣農業局的有關人員,對當前周口市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現將有關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層次及數量。當前,河南省周口市農技推廣人員在崗3 346人(不含臨時工、合同制工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 727人。農技推廣人員中研究生4人,本科生283人,專科生687人,中專及以下學歷者1 263人;職稱方面,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者48人,中級職稱477人,其余都是初級職稱或無職稱。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者在鄉鎮工作的微乎其微。
2.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流失嚴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沒有辦公經費,各項工作開展不起來,且工資不保,生活費不能按時發放,基本處于半失業狀態,這些造成了其流失嚴重。扶溝縣農技推廣中心是一個省級先進單位,現有農技推廣人員170人,其中農技推廣站86人,而現在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只有33人,其中還包括從事農資經營活動的一部分人在內,實際上從事本職工作的只有20人左右;有1/3的鄉鎮農技站形同虛設,變成了私人經營農資的場所,辦公地方被占用,無法開展工作。其他縣市農技推廣人員,除從事農資經營的一部分人外,跳出農門、外聘打工、下海經商著比比皆是。
3.條線管理沒有落實。農技推廣工作由市、縣農業局或推廣中心對農技人員進行條線管理。但,條線管理基本未落實。周口市有鄉級農技站所243個,其中縣農業局管理154個,工資、編制、業務都由縣局統一領導,占2/3;直接由鄉鎮管理59個,工資編制都有鄉政府統一領導,主要服務于鄉政府的“中心工作”,占1/4;縣鄉雙重管理30個,工資、編制、業務由縣局管理,行政由鄉政府統一領導,也是經常服務于鄉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工資發放方面也不統一,同樣的機構,干同樣的工作,但管理工資發放卻不相同。
4.農技推廣人員待遇低,推廣工作條件差。河南省周口市大部分縣市區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執行的還是1999年以前的老工資標準,只發新工資標準的75%~80%,平均600元左右,也不按時發放。且有的地方僅發給農技推廣人員生活費200元~140元/月。在辦公條件方面,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辦公條件非常簡陋,基本是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已建立的實驗室、化驗室檢測儀器陳舊、老化,基本不能使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靠騎自行車下去開展業務。當前,有相當一部分農技站所的房子被侵吞或占用,現存的房屋已破爛不堪,亟待修繕。
5.農技人員知識亟待更新。目前,周口市農技推廣部門的推廣人員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畢業生占多數,知識明顯老化、落后,亟待更新。對現有的名、特、優、新品種種植,養殖加工技術掌握甚少,大多數不懂電腦操作上網,有個別農技推廣人員連農業結構調整的目的都不甚明確。
6.技術培訓跟不上。技術培訓跟不上。據2007年周口市農技推廣站提供的數字:近五年參加長短期技術培訓的農技推廣人員僅1 353人,僅占總人數40.4%,其中三個月以上的1 063人,占31.85%,這與周口農業大市的現狀極不協調。實際上,農技推廣人員應該每二年輪訓一遍,才能趕上知識更新的需要。
1.建立以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為軸心的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網站。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是周口市唯一的一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是在原來周口農校的基礎上,幾所學校合并而成,農業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匯集了一大批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精英。隨著電腦的普及,農民素質的提高,應建立以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為軸心的農業技術推廣普及網站;解決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傳播、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為周口市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建立農、林、牧高科技綜合試驗基地。采用最先進的試驗手段,建立標準化試驗基地,是搞好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的根本基礎。在周口市范圍內選擇無障礙影響的土地20hm2左右,其中果園20/3hm2,農作物試驗田4hm2,花卉基地2hm2,養殖場(家畜)2hm2,魚塘4/3hm2,育苗工廠、組織培養室2/3hm2,道路、辦公場所4/3hm2。采用禽糞高溫消毒發酵后喂豬,豬糞養魚,魚塘清底作有機肥料施到果園或作物試驗田,生產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經濟收入購買禽畜飼料,進行二次循環。這樣既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又保護了環境;既是標準化農業生產基地,又是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可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
3.對農技推廣人員和基層領導定期培訓與嚴格考核。當地政府應借助大專院校技術優勢,對現有農技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包括理論和實踐技能兩方面,每期結束時對參加培訓人員考試和考核,不及格者繼續培訓或另行安排工作。技術人員建立技術檔案,每年應有一項技術創新,作為業績記入技術檔案,作為提拔和晉升的基本依據,三年以內無創新者應考慮調換工作或下崗。基層行政村領導也要進行定期培訓,合格后發畢業證或結業證書,作為考核的基本條件之一。
4.建立農民或農業科教協會。周口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民占90%以上。只有把農民組織起來,才有所作為。為此,周口市應成立農科教(技)協會,把廣大農民群眾組織起來,建成實體,在一定范圍內行使職權。科教協會的宗旨是使廣大農民群眾盡快致富奔小康[3]。其參加人員有農業行政部門、科研部門、大專院校師生、農技推廣部門的部分優秀人員。在縣鄉成立分協會,定期開會、交流,布置下一步工作。協會每二年進行一次換屆更新,每屆都要吸收農民代表(區域性)參加,其章程細則另附。
5.建立農民技校,巡回傳授農業技術。目前,農民比較分散,組織大型培訓比較困難,而主動到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求教者畢竟是少數。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委托大專院校抽出部分有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配備一定的教學儀器設備(流動),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農民巡回技術學校,無償向農民傳遞農業科技信息,免費傳授農業科學技術,將學校辦到農民家門口,直接到田間地頭具體指導,并重點扶植專業戶及“明白人”,采取“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村帶鄉、以鄉帶縣、全面開花”的戰略。
農業技術推廣是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效的重要途徑。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農業生產形式改革所帶來到一系列問題,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提出了普及農業技術,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五條對策,這對搞好周口市農技推廣工作,促進其健康有序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紅霞.加快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07,(5):16-17.
[2]蔣和平,孟俊杰.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農業經濟管理,2007,(5):61-67.
[3]任德元,宋曉玲.農民專業協會在農業技術推廣中作用和地位[J].陜西農業科學,2007,(5):76-77.
Zhouko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Song-Jie1,WANG Shang-kun2,YU Xing3,LI Jian-nan3
(1.Xihua County Bureau of Agriculture, Xihua 466600, China;
2.Zhouk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North School District Biolog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Zhoukou 466001, China;
3.Chuan Hui District ofZhoukou City garden spot,Zhoukou 466001, China)
Abstract: Brings in view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m reform to a series of questions, has analyzed the Henan Province Zhouk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popula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peeds up develops the rural economy f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zhouk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ques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