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姣
摘要:由于金融危機海嘯席卷全球,中國經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大批裁減員工,致使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對職業技術培訓存在較大的潛在需求,我們應充分挖掘這種需求,克服和解決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大政府投資、吸引個人投資等,從指導農民就業的角度出發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他們的內在競爭力。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金融危機;農民工返鄉;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F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25-02
2009年是中國宏觀經濟較為嚴峻的一年,持續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沖擊也開始不斷顯現。中小企業裁員解聘之風讓眾多農民工被迫集中返鄉。大量農民工返鄉,不僅使農民工面臨暫時失業、收入減少的問題,還涉及到后續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問題顯得尤為嚴峻。而在疏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幫助農民就業的過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同時這也意味著,在新形勢下農民對接受職業教育存在著較大的潛在需求。
一、經濟危機背景下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嘯發作之前,中國每年新增農村剩余勞動力就達到500萬人到6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在全球蔓延,中國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尤其在沿海和一些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城市,大量的企業倒閉和效益下降造成了大批工人失業。例如,去年10月份以來,由于金融風暴的襲擊,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業倒閉的消息傳出。從10月份開始,廣州火車站每天的發客量高達9萬~13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由于企業倒閉裁員而失去工作的農民工。而在全國范圍內,1.3億外出農民工當中已經有485萬人不得不離開城市,返回家鄉。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形成的巨大社會壓力,讓我們更加肯定農村發展職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經濟形勢現狀形成的對農村職業教育潛在需求的較大增長也增加了更快更好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可能性。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農民工進城的門檻。例如,在2001年中國城市改革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戶籍改革,全國所有的鎮和縣級市市區,取消“農轉非”指標;把藍印戶口、地方城鎮居民戶口、自理口糧戶口等,統一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與“原住戶”一致。然而,雖然降低了外在的門檻,進入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絕大多數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缺乏相關的技術技能,仍然并不具備競爭的優勢。2007年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25個省份的46個縣和24個大中城市,共5 130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和2 655家企業統一開展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其中對企業的調查顯示,87.7%的新增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3.8%的崗位要求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崗位需要初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崗位需要達到中級工以上的職業資格。而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則顯示,雖然有65.5%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卻有45.3%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25%的人只接受過不超過15天的簡單培訓,接受過正規培訓的人員僅占13.1%。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大批外來農民工又無法在工作地通過正規職業教育取得技能資格,這一方面減少了務工人員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對務工地企業的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可見,為了提升農民工自身的競爭力,農村剩余勞動力是具有接受正規教育培訓的潛在需求。外來農民工可以在工作地接受職業教育,也可以由農村職業學校為城市培養、輸送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而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本來就具有勞動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目前經濟形勢低迷時期,這種作用可以更好的體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利用這段時期進行系統的職業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和勞動技能,加重再就業時把握就業機會的砝碼,在時間和數量上穩住并推緩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一部分壓力。由此可見,對農村職業教育來說,這是一次可以使自身得以發展的機會。社會各方應當充分挖掘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好好地把握這次機會。
二、目前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受阻的影響因素
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出現生存危機。雖然農民對接受職業教育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但是從中國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來看,卻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要想使中國的農村職業教育順利發展,還需要突破種種阻力。
1.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
目前社會上,“重學輕工”、“重普輕職”的現象非常普遍。在農村,上大學被認為是改變生存環境的最快途徑,因此,如果想要改變現狀,跳出“農門”,就要讓孩子讀高中、考大學。目前,社會上對生源幾乎有一種“共識”,那就是是學習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差的才會讀職業學校,而且,就算讀了職業學校,畢業了也只能從事較低層次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鄙視職業學校學生現象。所以,有些農村的孩子寧愿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待業也不愿意去讀職業技術學校。
2.農村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單一,投入經費不足
在中國,政府主導職業教育辦學的思想依然濃重,從國家到地方,分級別、分層面、分部門,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承擔著辦學的主要任務,這給地方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實際上,地方財政在對教育投入時,往往也更傾向于將經費投往普通中學,流向職業學校的經費相對有限。由于經費投入不足,造成職業學校辦學資源缺乏,教學條件跟不上社會需求的步伐,師資力量也十分薄弱,這些都是造成農村職業教育受困的客觀因素。
3.課程設置脫離農村和社會的實際需求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存在盲目跟風現象,什么專業熱就上什么,不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不考慮農村的實際需求,更不考慮學校自身是否具備開辦這些專業的能力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上更需要那些會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而目前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達不到這樣的要求,于是畢業生往往都會陷入知道一點又不太懂的尷尬局面。
三、抓住機遇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建議
1.引導社會正確認識職業教育
農村職業教育要想順利得到發展,打破人們思想上對職教認識的誤區十分重要。政府和社會對此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對在校學生和家長以及在家待業的青年勞動力進行宣傳教育,加強輿論導向,在思想上要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同時,現階段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是一本最生動的現實教材,利用這本特殊的“教材”完全可以引導社會正確地對待職業教育。
2.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地方財政的教育投資適當地向職業教育傾斜。其次,鼓勵個人投資注入,促進農村職業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吸引個人投資,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不僅能夠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又可以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也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當然,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它比投資于普通高中能夠更快地取得明顯的收益,這一特點也使吸引個人投資成為可能。
3.課程設置上要以就業為導向,體現社會需要
一直以來,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會存在著是讓農民留下來還是走出去的疑惑。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解決,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只要是對某個專業有需要就會存在這個專業的生存空間。因此,職業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能夠體現出實用性和社會需求性,這就要求建立起一種以就業為向導的農村職業教育新體制??梢詫⒉煌瑢W歷層次和工作經驗的勞動力進行分類,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上也要有普及性和專業性的區分。例如,一些基礎文化知識、法律常識、農村政策等內容可以作為普及性培訓內容,而一些農業技術或者社會上具有一定需求的專業技術則可以由學員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通過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內容設置,留在農村的人員能夠熟悉當前的農村政策,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村,引導農民勤勞致富,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從農村“走出去”的人員也具備了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提高了自身素質,增強了競爭優勢。在當前就業形勢不利,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的情況下,如果利用這段時期給農民提供合理的培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再轉移做好準備,無疑將提高他們再就業時的競爭優勢。
4.發揮職業教育在技術上引導農民自主創業的作用
在目前就業崗位供給遠遠小于需求的情況下,鼓勵農民自主創業應是解決農民就業的一條較好的途徑。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當鼓勵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創業的農民予以優惠,而職業教育培訓則可以在其中發揮技術支持和精神向導的作用??梢砸月殬I教育學校為載體對農民進行創業宣傳并進行專門的創業培訓。對農民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和技術支持,必將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就業結構的優化,也將有效地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另一方面,這也將大大提高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修偉,張叢,施維.農村職業教育:實用人才如何培養[N].農民日報,2007-03-13(3).
[2]潘敏.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農村職業教育新體制[J].成人教育,2008,(5).
[3]岑藝璇.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