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摘要: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逐年加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是緩解就業壓力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是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能力
創業是指個體從事某種始創性或開拓性的事業,并能取得成功的過程。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使其具有首創、冒險精神和創業及獨立工作能力的教育。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是就業之母,要增加就業崗位,就要大力鼓勵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一方面可減輕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可促進經濟繁榮,保持經濟活力。自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失業率的大幅攀升及嚴峻的就業壓力,進一步考驗著各國政府在面臨危機時的應對能力。我國政府在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時,將教育投入、大學生就業等問題放在重要與急需解決的位置上。在人大和政協“兩會”上,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成為與會代表熱議的話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
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早已受到各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勞工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倡導和支持。早在上個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提出:21世紀的現代人應該具備3本“護照”,一是文憑類的“教育護照”;二是技術類的“職業資格認證護照”;三是創業知識和技能類的“創業護照”。而早在1967年,美國百森商學院就在全球第一個推出了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據統計,美國現在已有一千多所大專院校和社區學院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成為高等教育的亮點。據統計,1980年以后,美國超過95%的財富都是由大變革中的一代創業人才創造的。而在英國,重視創業教育和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在高校是很普遍的現象。根據英國國家大學生創業促進委員會研究與教育部主任Paul.D.Hannon提供的數據,英國有96%的高校開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畢業生成功創業的比例非常高。在我國,創業教育才剛剛起步,開展程度還不高。2002年初,教育部決定在全國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就業創業教育。同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創業。但總體來看成效還不明顯,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20%~30%。
研究數據顯示,大學生畢業后有過創業沖動的人不少,但迫于個人、家庭或社會創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真正自主創業的人卻不多,就業、考研依然是大學生畢業后的首選。許多大學生自主創業并非自愿為之,往往是迫于嚴峻的就業壓力而做出的被動與無奈的選擇,自主創業的意識較為淡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人才與勞動力市場的迅速變化以及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高等教育所培養的畢業生不應僅是一個懷揣知識和技能的求職者,更應該成為一個具備創新意識、冒險精神及較強開拓能力的成功企業家和就業崗位創造者。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重視并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鼓勵、激發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后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為了提高創業教育的效果,減少盲目性,有必要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指導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是緩解就業壓力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自1999年我國推行高等教育擴大招生政策以來,高校招生總體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也逐年增多。有數據顯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從1996年的583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950萬人。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大眾化既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促進我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民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尤其是2004年底到2008年,高校招生急速增長,全國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增加到2008年的559萬,短短6年,畢業生人數增長了近3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下,2009年的大學畢業生將達到610萬人,加上前幾年積累下來未就業的480萬大學畢業生,2009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由于畢業生供給遠遠超過社會需求,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已經不再是一個空虛的概念,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信息中心透露,在近期的所有求職人員中,失業人員所占比重為54.3%,其中失業青年占20.5%,而在失業青年中,應屆高校畢業生占40%。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學生、家長、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高等教育大眾化有一個世界公認的數量指標,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50%。近幾年,我國在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自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間,中國各類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增長了近一倍,毛入學率也由2002年的15%增加到了22%,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然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最大難題莫過于畢業生的就業,每年新增幾十萬高校畢業生不可能都要國家、社會或企業給予相應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必然會存在畢業后暫時無法就業的狀況。與此同時,對于實行高等教育收費的國家而言,如果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后而無法找到工作,高等教育的個人受益無法得到補償,就會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而現在的大學生就業觀、就業心理及就業的價值取向還很不成熟,一方面就業難、無業可就,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觀與就業理念存在偏差。畢業生挑城市、挑職業,有業不就,存在著“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就業心態。因此,高校要根據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勢,將就業指導與創業精神的培養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的就業觀,使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引導和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自主創業隊伍中來,在社會上形成大學畢業生積極創業的氣候,并且在大學畢業生創造個人財富的同時,為社會創造新的、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是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接受社會挑戰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大大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是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人類已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大潮正迅猛而來。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應用的知識經濟,將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智力資本、人力資本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掌握了最有價值的資本。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嚴重挑戰,我們的產品如不能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就將被淘汰,企業如不能采用新技術就將面臨倒閉,個人如不能掌握新技能就將被迫下崗,國家如不能發展高科技產業就將陷入困境。而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具備了從事某一職業的基本能力,是社會上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可謂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很顯然,高校若能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就能在就業過程中更快、更好、更準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就能更加理性地采取獨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業方式,通過開辦自己的企業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是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
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問題中的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國人關注。沒有人創業,哪里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辦了大量的中小型企業,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創業者多數素質不高,上世紀80年代初,被稱為個體戶并成功賺取“第一桶金”的創業者,大多是些敢想敢做、有膽識卻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或城市中無固定職業的閑散人員,而高素質的人特別是大學生,真正創業的比例并不高,當然這也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決定的。改革開放初期,大學畢業生數量有限,能夠完全被人才和勞動力市場所吸納,而且這些高素質的大學生沒有感受到現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壓力,一般都會擁有一個不錯的就業去向。所以讓他們放棄良好的就業前景或就業環境,選擇風險較大的自主創業是不現實的,而真正擁有創業欲望并成功創業的則是一些素質不很高的人,他們迫于生計或其他因素選擇了創業,試圖獲取高額回報。當時的許多中小型企業的科技含量偏低,企業經營管理缺乏質量意識及相應的法律規范,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產業結構將依據市場的不斷變化進行相應調整,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許多新興行業、新型職業的出現,使得人才和勞動力的轉移及職業崗位的轉換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未來的勞動者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而且還要具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與創造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未來的勞動者不僅要具備從業能力,還必須具備創新、創業的能力。因此,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正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方面的要求,同時也能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
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高校的連續擴招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而高校的出口如何直接決定著學校的聲譽和招生,因此,一所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在社會上就業狀況如何,創業能力如何,不僅直接影響著一所學校的生存,還將決定著學校未來的發展。因此,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確保大學生成功就業。例如,天津市教委制定出臺的《關于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與招生規模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與招生直接掛鉤,《指導意見》指出:一般當年畢業生就業率低于60%的專業,下一年度安排招生計劃不得高于上年實際就業的人數;就業率低于40%的專業,應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適當壓縮招生規模;就業率低于30%或連續兩年低于40%的專業應停止招生。這個規定意味著高校不能簡單地將學生培養完成后,通過雙向或自主選擇就業的方式將學生直接推向勞動力市場,而是必須對每一個支付高額學費的畢業生的未來職業選擇和去向負責。這一規定使每一所高校深深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壓力和艱難,也迫使很多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的同時,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才培養規格與人才培養模式。面對這種嚴峻挑戰,高校需要轉變教育思想,結合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有重點地推進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樹立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的理念,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及考試制度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主動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要教育大學生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使其有膽、有識、有眼光,有組織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參考文獻:
[1]趙磊.論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7,(16).
[2]劉兆平.論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3]吳敵.淺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J].遼寧高職學報,2006,(4).
[4]歐陽曉,蔣璟萍.大學生創業教育講座[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劉穎(1975—),女,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理論與比較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