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學習型文化是個人和組織不斷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變化,獲取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在借鑒國外先進學習理念的同時,要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和創造,從高職院校的客觀實際出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學習型文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習型文化;構建
國外關于學習型文化的理論
在“《為星球的未來而準備:學習》(Preparing for a planetist future:Learning)一文中,Ellyard指出,面對飛速發展的21世紀,個人和組織要不斷適應這種變化的現實,以獲得持續生存和蓬勃發展的空間,發展一種新型的學習型文化是必要的。尤其是對教育體系的內容和功能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以滿足組織成員對學習資源、渠道和載體的多種需求。Ellyard研究后認為,學習型文化應該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學習型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終身學習”在傳統社會中,人類的學習活動被局限在一定的時段和正規的形式之中。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人生已經不能截然分為接受教育及從事工作兩個階段,個人自少至老都要不斷地學習。更重要的是:學校只是學習的一種場所,其他還有很多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學習渠道。
學習型文化中的學習活動不是由某些外部因素驅使的,所有學習活動應該在學習者自我驅動和自我控制下進行學習活動確保由好奇心和興趣發起,學習者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的自主權。傳統教育體系中的教師控制功能逐漸淡化,教師將成為一種“知識導航員”,為學習者提供幫助和激勵。Ellyard還認為,我們應該提倡一種適時性學習。當人們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機時,學習活動往往是高效的。尤其是這種學習愿望由人們內部的好奇心而驅動時,學習活動會充滿樂趣和創造性,并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由好奇心驅動的適時性學習必然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每個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是有區別的,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思維習慣必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才能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和持續的學習熱情。所以,適時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是“學習者自我驅動”學習的必然結果。

要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學習型文化還應提倡合作性學習、情景式學習和學會學習 合作性學習能夠促進個體間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彌補由于個人知識專門化而帶來的不足,促使綜合型團隊的形成。傳統的學習側重于脫離實際環境的理論性知識學習,其實,創造一種具有真實感的學習環境,學習將變得更為有效。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學習現成的結論和內容之外,更為徹底的做法是發展個人和組織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習者自主化學習。
學習型文化的本質特征是通過持續學習實現對學習者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和轉變,以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世界。因此,根據Ellyard關于學習型文化的論述,筆者將其歸納為:學習型文化是以學習者自我驅動為動力,以合作學習、情景式學習、學會學習為保障,以轉化性學習為目的的終身學習體系和組織文化形態。學習型文化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對國外學習型文化理論的反思
在我國的教育背景下,Ellyard關于學習型文化的理論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但是,將這些內容馬上付諸實施,顯然是太過超前。尤其是中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國家首先應該通過政策支持,保證人們接受必要的義務教育。而經濟發達地區,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是必要的。其實,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加快,終身學習和組織學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已經不再把學校的正規教育視為學習終點和學習的主要渠道。當然,由于中國教育體制和長期科舉傳統的影響,學習大多停留在外部驅動為主,如考試、升學、求職成為人們不斷學習的動力。學習采用整齊劃一的模式,學習者的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考慮。學習內容以脫離情景的理論學習為主,偏重于知識記憶能力,忽視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提高,滿足接受教師和書本上現有的結論等等。總之,Ellyard關于學習型文化的觀念在我國教育背景下并不是可以全盤接受的,而需要根據我國國情,有針對性地加以借鑒,并分清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差異,漸進式地穩步推進,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對照Ellyard關于學習型文化的基本內涵,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因素是適應中國高職院校發展實際的:
終身學習的理念被廣泛認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職業更替日益頻繁,高職學院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壓力持續增大。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普遍具有持續學習的習慣,業余進修、在職培訓、下企業實踐、課題研究相當普及,可見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具體行動。
采取情景式的學習形式高職院校以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的高等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職業能力需要在某種實踐情景下進行教學才能獲得。因此,很多高職院校正在開展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積極營造職業教育的氛圍,加大對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情景化學習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實際業務操作,努力在真實的職場情景式中學習。教師還為學生設計和創造情景化的教學現場,讓學生在“做中學”,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比Ellyard的觀點和中國高職院校的現狀,我們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現為:(1)學習者的學習仍然以外部驅動為主。雖然目前中國高職院校的教師已經有持續學習的活動,但這種學習活動大多迫于某種外在的壓力,如提高學歷、評定職稱、維持現有的工作崗位等等。長此以往,學習將失去樂趣而成為人們厭煩的事情,一旦這些外在的約束消失,學習活動將不再延續。(2)標準化批量生產和外在控制的管理模式阻礙個性化學習的形成。高職院校現有的組織形式深刻地受到工業時代批量生產方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內容被分割成一門門的課程,課程內容都是標準化統一設計的,千差萬別的學生在一個模式下接受教育。尤其是對教師的管理,采取簡單量化的考核制度,強調秩序和控制,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教師工作變成了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勞動,創造性無法得到真正的發揮。(3)科層化的管理機構難以形成團隊合作化學習的氛圍。多數高職院校目前的管理體制遵循科層組織結構,計劃經濟色彩濃厚,層級之間界限比較分明。學院的信息流動性較差,教師之間缺乏應有的合作機制,對話、研討、交流等促進團隊學習的形式沒有被普遍采用。教師因缺乏廣泛的參與度而對組織目標缺乏足夠的熱情,無法形成統一、清晰的愿景。
構建適應中國國情的高職院校學習型文化框架
根據Ellyard的學習型文化理論,結合我國教育的具體實際,并吸收張兆芹關于構建學習型學校的研究成果,筆者對我國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習型文化的構建提出以下建議:
堅持循序漸進的建設原則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學習型文化還處于起步階段,那些產生于發達國家的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不能全盤移植到中國現有的教育環境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適當的改造,使之既高于實踐,又避免好高騖遠。
建構學校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來自于組織成員的內在需求。按照彼德·圣吉(Peter M.Senge)的說法,它不是一個想法,而是組織成員自愿達成的目標或實現的理想,而不是由外在強制實行的組織目標。在共同愿景引導下的學習能保證學習是自我驅動的行為。
建立分享反思的組織學習文化組織需要鼓勵經常性的小組互助活動,需要建立分享學習文化和真誠的同事關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氣氛,從而使成員自由地表達他們的觀點,相互間有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
建立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 通過縱向的各系、教研室和橫向的現代課程整合,以及跨學科的項目和課題研究,形成高效靈活的合作團隊。成員間建立深度會談、對話和討論的交流機制,強調以同中求異的原則來探索真理,透過對話使成員正視自己的思維障蔽,發展更高層次的共識。
建立個性化的評價機制和學習激勵機制目前,我國教育的標準化是與一定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相關聯的。教師評價統一以升學率、論文、科研成果等量化指標來考核,學生以書面考試的分數來定終身,這些評價標準必須得到改變,建立能反映教師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個性化指標體系。同時,對組織層面的各種學習行為和結果要給予不斷的激勵,并根據各種反饋信息及時改進。
參考文獻:
[1]Ellyard,P.Preparing for a planetist future:Learning.In Idea for the new millennium[M].Carlton South, Vic:Melboure university Press,2001.
[2]張兆芹.在中國構建學習型學校的契機、困境和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2).
[3](美)彼德·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作者簡介:
邵慶祥(1964—),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