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摘要]阿甘的電影《高興》對賈平凹的同名小說進行大膽的改編,并未對小說中的啟蒙敘事進行了解構,而是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搞笑手法解讀了小說隱含的“反啟蒙”敘事,同時體現了現代社會以“娛樂”為中心的文化取向。
[關鍵詞]《高興》;啟蒙;娛樂至死
阿甘的電影一直游走于藝術和商業的邊緣。和大多數同類電影相似,他的電影受眾圈子相對較小,電影《高興》在票房方面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可以說是商業策劃操作的功勞,從其電影本身的角度來看,《高興》難稱上乘,但卻耐人尋味,從電影《高興》來看,當下文學或電影的敘事走向或許可見一斑。
一、“飛躍現實的武器”與“底層寫作”的反啟蒙視角
電影《高興》改編自賈平凹的同名小說,這部曾被人稱為“飛躍現實的武器”的小說。是賈平凹新時期以來底層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繼《秦腔》之后又一部關注土地變遷后農民生存狀態的長篇小說。小說寫的是中國在跨世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2000年3月10日~10月13日主人公進城和回鄉之間),被以“大城市”為代表的現代文明擠壓、剝奪、誘惑的農民拋離土地進城謀生的生活狀況。小說以主人公劉高興為中心。涉及城市底層中的乞丐、民工、妓女等等各種人群,發掘他們生活的“整體”.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底層”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大量的細節和對劉高興、五富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寫了這些被稱為“破爛”的農民在城市中的潦倒困苦和他們鮮活生動的情感世界:他們身處底層、操持賤業、忍辱負重,被城市輕視和排斥??傮w來講,小說與電影《高興》的故事基調都是寫實的,剝開電影的敘事藝術.電影本身所講的故事和小說基本一致,并和大多數農民工題材的電影一樣,多角度多側面地為我們展示了農民工的現實生存狀態。但和一般農民工題材電影的關注現實、揭露問題不同的是,電影《高興》通過特殊的電影敘事為我們化解了深度,以一種娛樂思維讓觀眾留下了笑聲。
近年來“底層寫作”蔚然成為一種新文學思潮.它關注被忽視了的底層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況,發現問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而這種現實關照.從五四的現實主義寫作開始就帶有一種“啟蒙”的姿態。細數現實主義思潮走過的歷程,從左翼文學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探討爭論到新時期的諸如“新寫實”“現實主義沖擊波”等流行詞匯的更迭,現實主義一直是主流的創作方法和美學特征。其中以底層群體為描寫對象,以充滿人文關懷的啟蒙姿態而展開對底層群體的剖析和批判的創作思路是現實主義寫作的主要策略。最典型的當屬魯迅。魯迅小說中的“返鄉者”形象,作為城市視角的代言人,以現代的眼光關照古老中國土地上的底層農民,以啟蒙者的身份俯瞰底層群體。底層群體是被動的受啟蒙者,和啟蒙者處于不對稱的語義場.底層群體對外在世界少有評判,只有在現代性話語面前的木訥和失語。
小說《高興》一反啟蒙小說的敘事模式,在小說中沒有現代都市里居高臨下的敘事者,而是以小說主人公,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撿破爛的劉高興為敘事主體.從被啟蒙者的視角來審視現代都市。歷史好像開了一個尷尬的玩笑,被啟蒙者學會了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啟蒙者.現代都市的浮躁、喧囂、虛偽、頹廢于是全部暴露在被啟蒙者的視野之下。以鄉下這一相對靜止的常態來參照病態的后現代都市生活,底層的被啟蒙者開始以一種反啟蒙的姿態來審視啟蒙者,劉高興那句不大經得起邏輯推敲的臺詞“往上數三代五代,誰不是農民”.完全可以理解為被啟蒙者對于啟蒙者的反詰和揶揄。電影《高興》很好地領會了小說的精髓,全片搞笑和“黑色幽默”的基調,道出了賈平凹內心深處深刻體會但卻不忍點破的作為啟蒙者的尷尬和無奈。電影搞笑的風格,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加入.以及顛覆反映底層農民工電影慣常揭露問題的處理方式.以一種不需要理由的樂觀情緒貫穿故事始末等等,和小說在形式上拉開了距離,但骨子里卻更加的契合。賈平凹曾說過比較滿意阿甘的改編,大概就是指二者精神的靈犀相通吧。
賈平凹有自己一貫的寫作態度.在作家快被“餓死”的當下,孤獨地堅守著他們那代作家內心的秉持。阿甘對于賈平凹應該是一個機緣,讓賈平凹再一次回到受眾的視野,雖然以另外一種形式。賈平凹喜歡自己的作品被后現代的導演改編成一個完全不像賈平凹的作品.他在看過電影后說:“看得出導演很有浪漫情結,當時我寫的時候其實挺難受的,這個片子很溫暖,從電影角度上講把小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強化了?!币驗橐再Z平凹已經習慣了那種用啟蒙視角來看待底層民眾,因此他很難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意會到了卻很難言傳的微妙感覺,以及啟蒙在當下的尷尬。電影正好填補了賈平凹的靈感,讓賈平凹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因此他說:“感覺很溫暖,我非常喜歡,也給我以后的小說創作很多啟發?!逼鋵崳⒏式o予賈平凹的最大啟發莫過于讓賈平凹認識到了城市知識者對于社會底層啟蒙的無力和可笑。而真正需要反思的卻是現代社會里漸漸迷失了本性的城里人。就像小說里劉高興說的那樣:惟獨我在欣賞西安城上空生出的疙瘩云。小說經常在不經意地表露著作者的這種醒悟,但小說卻沒有把它放大作為小說的基調,這是賈平凹的拘圉,但也正好給了阿甘再創造的機會,讓他可以用自己的電影肆意解讀。
二、充滿噱頭的娛樂精神外表下的“黑色浪漫”
啟蒙話語是“五四”到新時期文學敘事迎合時代和歷史需要的產物,它以現代性話語為武器,用生活的真實來表現理性的“真”,底層寫作更是以底層生存的真實來反照生活,是一種帶有史詩意味的敘事。而對于現代社會或后現代社會的體驗.少有西方作家如卡夫卡那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描寫,那種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的象征手法的表達。傳統的寫實手法雖然更為顯明,但卻很難迎合當下讀者的審美期待。加之娛樂文化的泛濫,后現代安適生活下人們日漸麻木和頹廢的敏感,嚴肅的寫作逐漸失去了市場。浪漫主義在“五四”新文學時代引入中國就一直服務于科學現代性的構建,表達的內容更多的是為啟蒙的文學主潮服務的。而少有西方浪漫主義原有的“回到夜晚”之意。少有反科學、反啟蒙的哲學層面的“黑色浪漫”。這種哲學層面的浪漫與叔本華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所說的“幽默依賴了一種主觀的、然而嚴肅和崇高的心境.這種心境是在不情愿的跟一個與之極其抵牾的普通外在世界相沖突,既不能逃離這個世界,又不能讓自己屈服于這個世界”的這種“幽默”的態度吻合。13‘現代人在傳統價值體系解構過程中面對繁雜的現實總有一種失重感.在復雜和浮躁面前,大多數人選擇了幽默和搞笑這種將“自己的觀點”與“外在世界”包攝起來的“雙重的乖訛”的策略,對此。美國當代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的論斷甚為恰當。
電影《高興》是一部充滿了噱頭的搞笑電影,不管網上稱其是“山寨歌舞劇”的炒作,還是對電影搞笑元素的充分設計.以及電影改編后加上的造飛機上天的魔幻現實
主義意味的象征符號的運用等等,都在不同層面消解著小說中固有的深沉和嚴肅。觀眾在哈哈大笑之后可以思考,也可以停留在純娛樂的欣賞層面.沒人指責。就連于丹這樣的觀眾也可以避開電影的深層能指而暢談電影帶來的“熱鬧”和“好看”。我們不得不驚嘆現代傳媒帶給現代人的審美趣味的改變: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在“娛樂至死”的文化取向為主導的當下,啟蒙有一種滄海桑田般的恍然與隔膜。而反啟蒙的后現代話語以及標榜娛樂的搞笑和噱頭便成了競相追捧的商業片模式。電影《高興》的導演阿甘在英國學習過電影制作,對西方電影特別是商業電影的制作模式比較熟稔.他懂得如何以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期待來取悅觀眾.贏得票房,影片有明顯的西洋范兒。
賈平凹在小說《后記》中說,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寫成一份份社會記錄而留給歷史?!拔乙獙憚⒏吲d和劉高興一樣的下鄉群體,他們是如何走進城市的,他們如何在城市里安身生活.他們又是如何感受認知城市,他們有他們的命運,這個時代又賦予他們如何的命運感,能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覺得我就滿足了?!被谶@樣的寫作目標,他采取傳統的現實主義寫法敘述,以真實的細節描述為我們講述真實可信的故事。但現在很少有讀者愿意去體驗這種嚴肅閱讀帶來的靈魂的拷問與疲憊。再者,文學業已失去了往昔的號召力,社會發展到了傳媒時代,傳媒統治了一切,傳媒不僅僅是發表文學作品的陣地,還控制了文化的走向,文學在傳媒面前顯得一廂情愿又楚楚可憐,因為傳媒了解并迎合受眾的口味,這是傳媒的營銷學概念原則。因此2007年問世的小說《高興》直到2009年以后才進入受眾的視野,還總有種“傍”電影媒體的感覺。而電影《高興》在敘事層面上完全解構了原著的敘事風格,以夸張和搞笑的娛樂精神硬是把一部悲情小說改成了一部“山寨版的歌舞喜劇”,不但設計了劉高興造飛機上天的荒誕情節.阿甘還在片中植人大量歌舞元素,把百老匯歌舞、印度歌舞進行“改造”,將搖滾、說唱、民歌、地方戲等熔于一爐。郭濤、黃渤、田原、苗圃在影片中都有改過詞的經典名歌重唱。而對于這些.阿甘則認為,“影片只是集結了各種元素的歌舞表演。以達到喜劇效果而已,我們是在很正經地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并非粗制濫造”。但不管怎么樣.小說原有的現實主義敘事格局蕩然無存。
電影精心設計的各種噱頭確實達到了導演的目的,用票房說明一切的電影并不想承擔太多的說教。但阿甘畢竟一不是一個粗制濫造的導演,他在解構傳統啟蒙敘事話語的同時為我們呈現了另外一種反啟蒙的敘事模式,以一種不是很嚴謹的夸張和荒誕手法在取悅觀眾審美的同時為觀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在不經意間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關照現實的窗戶。電影在一些細節上用荒誕的符號為我們插上了思考的書簽,如看到結尾處飛機掠過西安城上空時,每個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已經變得過于實際而缺乏浪漫夢想的現代人都會對自己枯燥灰色的生活進行一番審視。看到西服革履的城里人在舔嘗五富的嘔吐物時,觀眾的反應肯定不僅僅是惡心,應該還有對于作為戴著各種面具的“城里人”在“鄉下人”的簡單的幸福面前的貧乏和羞愧。電影《高興》很難說是一部可以稱之為經典的電影,可能不久就會被人們淡忘,但它卻可以作為一種文化進程的特殊符號而被我們寫進文化歷史中,甚至會成為梗在我們喉頭的一根魚刺.讓我們時刻思考該怎么一吐為快。
[參考文獻]
[1]從《風景》到《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再到《高興》[OL].http://mengzhongde.wudao.blog.163.eom/blog/statie/53343483200872811334740/.
[2]阿甘《高興》公映在即獲賈平凹力挺[OL].http://www.gdtv.corn.en/newpage/entertainment/detail.asp?xrl=/ccore/news/node32/20090203/2686039.xml.
[3]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賈平凹.高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6]悲情小說《高興》變歌舞喜劇賈平凹一點不生氣[0L].ht—tp://www.dajieju.com/juqing/yszx/200901232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