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彩
摘 要:學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使學生受益終身。
關鍵詞:體育意識 學校教育 終身體育
引言:學校體育不僅對學生進行直接的身體鍛煉,增強體質,而且還應對學生進行有關體育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基礎的大好時機,基礎打得好,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終身體育的戰略重點應該在學校體育上,加強學校體育的工作勢在必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民對體育的需要更加迫切,現代化對人體要求更高,必須有強壯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出色地完成現代化的生產勞動。
我個人認為,學校體育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培養學生體育能力,樹立終身體育觀
體育教學改革,首先是體育教育思想上的變革。要著重對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要使他們既學到全面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又能有一兩項突出的、熱愛的、可以堅持終身的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終身喜愛體育的態度和能力,正確的體育觀點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鍛煉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設計體育鍛煉計劃和自我組織與管理的能力,在自我參與中,獲得自我發展。再則,高等學校體育是學生在校期間進行體育學習的最后一戰,也是學生的最高層次,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二、培養體育意識和興趣,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興趣的培養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往往是許多人堅持終身體育的第一原因。培養體育意識,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已成為學校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興趣和體育能力的重要目標。體育鍛煉貴在有恒,提高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明確鍛煉目的,提高鍛煉自覺性,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有規律的生活,做到鍛煉身體科學化、知識化、經常化。
三、更新體育教育,保障體育課時和“兩操一活動”
首先體育教育的更新,教師應樹立終身體育教育意識,努力更新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由過去的側重傳授運動技術轉變為加強現代化體育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傳授,由“技術型”向“智能型”轉變,由傳授運動技藝向終身受益的體育教學轉變,成為學生進行體育實踐的組織者,學生科學鍛煉的咨詢者。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發揮學校體育的多種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學生身體得到全面發展。另外,以終身體育教育為前提的學校體育要將體育教學、運動競賽、課外活動等協調地統一起來,從而使體育教師的職能在完成教學、實施單純的教學職能外,還將指導校外活動與競賽,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促使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建立,使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形成最佳銜接。體育教師應成為學校體育多樣化和多種職能的組織者與實施者。
學校教育要克服“重智輕體”片面追求文化學習效果及升學率,而忽視體育教學的課時和設施保障。有的高校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體質下降,紛紛要求開設體育專業課,而有的學校教學競賽設備簡陋,無法保障正常的教學和競賽,更談不上兩操一活動等。這就呼吁健全各類教育部門領導管理體質和運行機制,全民來關心體育、支持體育。應保障正常的體育課時數,兩操一活動,配備教好的體育設施。當然現在許多高校認真執行《學校教育工作條例》和《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保證了體育教學和競賽需要,配備了較先進的計算機電腦系統和體育設施,有效地保證了體育教學和體育競賽的需要,使之更好地為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做出貢獻。
小結:終身體育不僅是人們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體質的需要,更是全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需要。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的學校教育,不僅對學校教育作用、目的以及對教師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只有認真研究與探索終身體育教育觀下學校體育教育內容的更新,樹立終身體育教育觀念,才能使學校體育成為實施終身體育教育全過程中的基礎階段。由此,終身體育作為一種現代體育思想,已成為終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板子該打誰?中小學生體質憂思錄》
原載《中國體育報》.1994年2月1日第一版.《中國體育教育》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八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