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君
摘 要:教育培訓結合,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辦學,是教育的發展方向。職工學習與企業培訓,涉及專業生產、培訓體制、職業發展等路徑選擇。需要通過路徑建設強化辦學和人才選擇機制。
關鍵詞:專業生產 培訓體制 職業發展
培訓,是教育突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探索職工教育機制、切入產業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組成方面。教育必須主動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學校才能有活力。走教學培訓結合之路,能更好地把握企業脈搏,掌握企業需求,主動實現人才供需平衡。教育賦予人的素質特征與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工作績效、客觀職業成功以及主觀職業成功正相關。確實,近年來,教育向企業培訓延伸,因此,本文就培訓選擇的目的追尋、路徑選擇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一、企業培訓的教學路徑建構
企業培訓一般采取群眾性組織的方式,需要企業各個層面全面參與和合作。強調在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之間建立有效的學習網絡,從而共同形成覆蓋企業生活、工作學習及發展系統,為全體職工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和便于學習的場所。
職工教育面向企業全體員工,它涵蓋的廣度、深度及其現實性,能夠幫助職工選擇自己既感興趣又擅長的專業,并可以根據通過專業學校所獲得的知識、技能等素養選擇適合自我的職業,提高自我的社會地位,這就大大拓寬了職工教育的社會學習的范圍,提高了個人的自主權,從而避免了個人由于專業技能的缺乏僅僅局限于幾個工種的選擇而造成的被動局面,促進個人的發展。
職工培訓需要確立培訓計劃方案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只有企業緊密結合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專業改革和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和新教材開發要求學校必須緊密聯系企業,把現場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及時補充到教材中去,離開了教學培訓結合,這是很難實現的。離開了與企業的結合,脫離了一線生產,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專業方向。
職工教育在教學環節上更突出實踐性,實訓、實習所占比例較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僅在校內是無法完成的,必須走出校門,在企業中建立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設備資源,完成實踐、實訓教學任務。
教育培訓結合,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辦學,是教育的發展方向。可以促進老師實踐技能的提高,選擇更合適的兼職老師。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共同發展,促進了企業雙方的了解,促進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同時也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職工培訓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必須有相應的教育形式來滿足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學習需求。與正規的、全日制高等教育相比,職工繼續教育則起到提高個體知識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培訓組織通過一系列輿論宣傳、現身說法,逐步擴大在社會中的影響,同時通過越來越多得益于志愿者形態的教育,使企業切實感受到了培訓在企業目標、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這種激發職工學習動機的方式,能夠極大地調動個人學習的積極性。由個體挖掘自身的潛力,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能力調整和發展自我。作為一個已經具有職業經驗的個人,能夠運用現代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有目標地充實調整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并積極投入到職業生活中,通過職業的適應與創造或職業的再選擇、再適應,獲得職業上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經濟地位的改善,從而為實現向社會流動創造條件,在此過程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便會愈益顯現。
二、企業培訓的職業發展路徑涵蓋
對職工培訓,影響個人實現職業發展的因素,除了國家制度、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外,個人綜合素質的發揮尤為重要。職業的獲得和職業地位的提升與個人能力和個人的綜合素質密不可分。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個人能力的獲得有多種方式和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職工教育需要建立普遍適應的路徑選擇機制:
1.知識層次多樣性——職工教育關系到職工的社會價值實現,它不僅是地域、職業的經驗,也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升華。考查當代成人群體,可以發現他們不僅僅是實現了企業人的價值,在知識身份認同上也有著迫切的要求。一般而言職工培訓貼近實際,注重各種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而其層次又包括掃盲、初中高等及中學后、大學后等各個階段,也可以提供相應的教育,滿足不同人群對知識水平與知識種類的多種需求與選擇。可以根據現階段企業水平、發展現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形式與手段,多學科、多門類、多層次、多形式,直接在企業生產發揮作用。職工培訓的學員多有工作崗位,他們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都比較豐富,世界觀和人生觀已基本穩定,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主動精神。
2.崗位技術多變性——職工教育實現了“崗位技術多變性”的培訓目標,初步形成了企業職工、技術、管理等各級培訓網絡。在知識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通過正規教育一次性獲得的學歷水平與程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成為職工教育的重點。通過對現實勞動者進行知識、技能、態度、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培訓,使他們的生產能力、技術素質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提高,從而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接受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個人的崗位流動的方向,并最終決定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尤其在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變動過程中,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更有條件流向職業聲望較高的科研、金融、計算機服務業、咨詢服務業,從而使個人從分層結構相對較低的位置上升到相對較高的位置。
3.多元發展的激勵機制——職業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以及合作伙伴和服務對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開發個人的潛能和人力資本最大化成為現實,因此,培訓教育就演化為“多元發展的激勵機制”。人們對成功和失敗有不同的歸因傾向,在成功時更多地歸因于能力、努力等原因,在失敗時更多地歸因于不努力、任務難度、運氣等原因,這樣會提高個體的期望和動機,進而影響個體的成就行為表現。一方面市場使每個人都有教育的欲望,也都有機會、有可能提出獨特構想,從另一方面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充分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在二十一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生產力的內在基本要素,發現、傳播和利用知識的人才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三、教育培訓結合的路徑機制
教育培訓結合這種形式對提高教學質量,辦出培訓特色極為有利。一方面,企業方得到了需要的人才,降低了運營成本,間接地提高了效益;另一方面,學校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的優勢,利用社會資源,提高人才質量,真正辦出特色,同時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學校與企業集團合作。這類合作具有絕對優勢,企業集團財力雄厚,這有利于辦學單位改善辦學條件;當然,學校也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投資企業集團給予經濟上的回報。而作為投資方的企業集團,一是提高了知名度,二是獲取了一定的利潤。
職工學習與企業培訓,涉及專業生產、培訓體制、職業發展等路徑選擇。需要通過路徑建設強化辦學和人才選擇機制。一是強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執行機制,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實施和產業部門結合的那部分培養任務。
在培訓的發展過程中,為更好與企業界加強合作,學校成立了教育發展董事會,學校根據董事單位委托,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實施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客戶的職業培訓、崗位輪訓及其他業務進修學習;學校根據自身和企業需要,優先選擇與董事單位合作建立二級學院,合作開辦新專業;董事單位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可優先使用圖書館資料,使用學校的實驗實訓場所;董事單位作為學校實習場所,并接受和指導學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實習實訓活動。
參考文獻:
1.夏建國.產學研合作機制初探.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2001
2.吳啟迪.本科院校如何辦好高等技術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01
3.王明倫.產學研結合:高職教育辦學模式的理想選擇.河南職技師院學,2001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