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學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習環境;教學手段;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35—01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1. 聆聽音樂,營造輕松優美的學習環境
每堂課一開始,學生的大腦都會由下課時的松弛狀態變為上課時的緊張狀態,學生很難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為此,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以調節課堂氣氛,改變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實踐證明,通過聽音樂,學生緊張的情緒得到了放松,緊張的課堂氣氛變得寬松,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
2. 動手操作,形成自主的學習環境
如,可以用測試課件測試前幾天學過的生字,測試的形式有聽錄音選字、部件搭配等等,教師在講臺的監控機上瀏覽每一個學生的自測過程,五分鐘后,檢測結果出來了,有的學生得到了計算機獎勵的大紅花和一首優美的樂曲,有的學生得到了“還不錯,要更加努力!”的評語,也有學生得到了計算機提出的要求:“前面的內容沒學好,請復習!”之后,在計算機的提示下,這幾個學生回到了課程主界面,選擇了“復習”窗口,自覺進行復習,其他同學則從“往下學”窗口開始新的學習,學習過程中可以按桌面的“HELP”鍵(電子舉手)得到教師的指導……一堂課下來,每個學生都自主決定了自己的學習進程,甚至自由地選擇了學習的策略,并因得到計算機的表揚與鼓勵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3. 播放動畫片,營造自由的氛圍
小學生都很喜歡看動畫片,因此,我在教學時經常放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畫片,再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實踐證明,學生發言很積極,很快就理解了文本內容。針對小學生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讓他們各抒己見,必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有趣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
1. 實物演示
如,教學《奇妙的動物世界》一文,寫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物體,學生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和書中描述的一樣,學生一概不知。為此,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搜集這些實物圖片,上課時,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由于是實物的圖片,學生的興趣很濃厚,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并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問題,然后通過詢問教師、查找資料以及和同學討論,搞懂了,弄清了。
2. 情境感知
詩句描寫的情境,通過劇情形式再現出來,就變得具體、生動。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詩所描繪的情境再現在學生眼前,這樣能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深層次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這樣一個情境:晚上,風雨交加,詩人躺在床上休息。一覺醒來,到處是鳥的叫聲,于是,詩人隱約想起了什么……課件演示之后,再讓學生試想詩的大意。這樣,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有助于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3. 虛擬假設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有一定的幫助。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狼與小羊》、《凡卡》等,他們后面的故事情節會怎樣發展呢?教師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剪輯、整理、合并,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并構思該人物后來又發生什么故事?有什么結局?然后再讓學生講給全班學生聽,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不同的學習方法
1. 錄像播放
如,執教《錢被風刮跑以后》。上課伊始,一首優美的樂曲之后,播放一段錄像:在一條熙熙攘攘的街上,一位老大爺正在數著手里的票子,突然,一位騎著單車的小伙子將老大爺手中錢撞得滿天飛揚。此時,讓學生思考:錢被刮跑之后會怎么樣?由于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說,從而促使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
2. 網絡查尋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論文,什么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相關的內容。學生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內容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