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潮
〔關鍵詞〕 語文教師;表達;閱讀;觀察;寫作;評課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58—02
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否過硬,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在實行新課標和新課改的前提下,要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勤學苦練“五功”做起。
一、練口頭表達基本功
教師要將每一節的授課內容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其口頭表達和語言信息的有效傳輸是最關鍵的。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還應十分重視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口頭表達,所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尤顯重要。部分教師口頭表達能力的欠缺和薄弱,勢必會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首先是運用較為規范的普通話,使學生能夠聽得懂、聽得清;其次,教師的表達要清晰、簡潔、流利、自然和順暢,使授課語言能夠對學生聽講產生磁性般的吸引力。教師應該力避拖泥帶水、聲嘶力竭、音量過低和含混不清等弊病。
二、練閱讀基本功
中學語文各項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決定了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都可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把個性的東西歸類總結為共性的東西,也才能對教學內容恰當取舍,從而達到將共性的東西傳授給學生這一語文教學的總體要求。而大量的閱讀、泛讀,是實現比較法教學的必經之路。閱讀包括精讀和博覽兩大環節。精讀和博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比較、鑒別、取舍、思維的能力,以進一步開闊、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和教法視野,從而提升其認識水平。語文教師要通過精讀和博覽積累資料,并讓這些資料為改進教學、教研發揮作用。練閱讀基本功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結合教學工作需要,可先從鉆研教材開始。鉆研課文,大致有這樣一些過程:教師先要對課文的整體有初步的認識,再對課文各部分進行細致的分析,了解其特點、作用及各個環節;然后進行推敲,分析作者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表達思想等方面的特點。教師可將這種推敲先限于一篇范文,將某一篇甚至幾篇的教學參考資料相比較。事實上,比較的過程就是教師反復閱讀的過程,就是準確取舍的過程。另一條是,結合教學工作需要,教師要養成經常讀書、看報、瀏覽雜志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還要堅持經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要多讀課本中涉及到的作品,也要適當地多讀課本以外的名家名篇。教師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擴大眼界,開闊視野,以便有針對性地搜集材料,為教學服務。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和材料充足。
三、練觀察基本功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課,寫作教學是對語文其他教學環節的綜合檢測和總體檢驗。同時,學生作文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主要標尺。不論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也不論教師對學生進行何種文體的訓練,都離不開觀察、體驗、感受。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勤于觀察、善于積累是寫作教學的基礎。一篇好的作文或作品是學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有感而發,以情帶文,是寫作教學中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要教會學生觀察,教師首先要學會觀察;要教會學生在生活或每一次觀察訓練中觀察什么、怎樣觀察,教師的觀察能力起點及層次首先要高于學生。學生的觀察一般是從身邊和生活中最熟悉、最了解的人和事出發,教師不防也從觀察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做起,小中見大,積少成多,進而觀察人生、觀察社會。觀察中,教師可以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從作品中學習,以提高觀察能力。魯迅說,凡是有定評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應該怎樣寫”不僅指的是作家應該怎樣表現生活,而且還包括著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語文教師要培養這種觀察能力,就要集有所“觀”、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寫”等于一體,把經過自己觀察的人、事、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持之以恒,教師就能獲得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如何寫作的發言權。
四、練寫作基本功
寫作基本功是中學語文教師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著名作家劉心武說:“有的中學教師,長年教學生作文,自己卻幾乎不寫什么文章。我以為這是令人遺憾的事,當然我絕不是認為中學語文教師都應當業余作家,都寫東西拿去發表,也并不主張每給學生出一個作文題目,自己都要相應地寫一篇文章。我只是堅持這樣一個意見:中學語文教師應當經常動筆。”從中可以看出,教師除了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范例給學生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身邊和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為素材勤于練筆,勤于寫作,使自己具備深厚過硬的寫作基本功。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既會講,又要會寫;如果只會講不會寫,其講課往往就變成照本宣科和紙上談兵。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師需做到一要善于親自動筆修改,并能給學生說明“所以然”;二要善于批改、講評作文。通過批改和講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時不囿于教師批改時的條條框框,以克服作文中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弊病。
五、練聽課評課基本功
聽課、評課是教師相互之間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聽課的過程是教師間精神與精神的相遇、思維與思維的碰撞、認識與認識的交鋒過程。聽課是評課的前提,聽課的質量關乎評課的結果。聽課前,教師應做好必要的準備,比如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現狀、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學內容及學科特點等。而教師評課的過程是教師間交流、對比和自省自查的過程,是教師反思自己、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評價一節課的成敗應從“十個關注”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評價。這“十個關注”依次是:關注教育教學理念,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關注對教材的處理,關注師生、生生互動情況,關注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在授課過程中的綜合體現,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生成,關注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安排的理性化程度,關注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選擇上是否有創意,關注閃光點和薄弱環節,關注是否面向全體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