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越
[摘 要]本文從高職學生的主要特點入手,分析了高職日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各種問題。針對這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結合高職院校的日語專業培養目標,提出了五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對激發高職院校日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日語教學;學習策略
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以“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和“最具潛力的高等教育”雙重身份躋身于教育領域。
一、正確認識高職學生的特點
高職日語教學是從大學一年級零起點的新生開始的語言教育,學生年齡一般在18~20歲,相比其他階段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
1.進入新階段的認知發展。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佩里(William.Perry)把青少年15歲以后的思維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他對大學生的認知發展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思維從以形式邏輯思維為主向以辯證邏輯思維為主過渡,學生能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思維特點,與他人相比的優勢與短處。但關于實踐任務及認知策略的知識明顯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據學習材料的不同性質結構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不了解知識應用的具體條件與情境。
2.開始增強的主體性意識。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雖然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尊重學生個性,但事實上對于真正有個性的學生缺乏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認同和接受。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不敢堅持自己的見解,不敢輕易出格,為取得較高的學習成績,盲目地迷信教師和課本,盲目地追求標準答案,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和探索精神。進入大學以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自由時間相對較多,便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深入探索自我,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獨立性傾向,對教師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求知欲,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3.多樣性的學生類型。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同的專業,招生對象不同,有的專業只招收理科生,有的專業只招收文科生,有的專業文理兼收,這就造成了在同一專業的同一個班級中,可能既有普通高中理科畢業生,又有普通高中文科畢業生,還有中職畢業生。因此,在高職日語教學系統中的學生類型呈現多樣化的態勢,他們的外語基礎、接受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4.狀況堪憂的日語學習狀況。由于職業教育自身體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社會和學生家長產生了一些偏見,認為主要為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是一種終結性教育,無法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論,從而影響了普高生的報考率和報到率;職業中專的畢業生由于直接就業等原因報考率也較低。近幾年由于普通高校擴招,更加造成了高職生源層次降低,學生的整體水平下降。學生剛入學時對日語的學習非常感興趣,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養成的學習方法不科學,上大學以后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學習不夠刻苦等原因很快就呈現出跟不上教學進度的現象。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在各個領域與日本的交往日益頻繁,日語的重要性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學生對日語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充分肯定及大力支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加上,日語專業畢業生的增加,對還在就讀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日語教學方法的改進至關重要。
二、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一進入大學,教師就應該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社會競爭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激發他們學習日語的積極性。并幫助學生學會制定明確的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的短期目標,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有計劃,有督管,將他們的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意愿,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設置合理的成就目標,樹立可接近和效仿的榜樣,增加學生成功的體驗,并對成功的行為給予積極的反饋,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良性自我強化中提高自我成就水平。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高職類日語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目標不是弄懂理論語言學或文學,而是在未來的工作中熟練地運用日語。應用日語與日本人打交道,進行商務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語言、詞匯、語法等日語知識,只是讓學生掌握日語的手段,而非目的。必須采取練習為主,講授為輔,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圍繞某個內容,通過不同角度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這樣不會使學生感到厭倦,始終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從而保持學習的最佳狀態。反復練習,不斷滲透,不斷強化,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做到舉一反三,最后達到熟練掌握。
在教材處理上,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根據不同專業對日語知識、能力的不同需求進行教材重組,刪減與專業聯系不大的內容,增加專業學習所必需的內容。
3.運用得當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動機的激發有著不同的影響。將現代教學媒體工具引入日語教育是教學手段改革的必然趨勢,但這在高職日語教學中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媒體。生動活潑和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課堂討論、日語演講、日語短劇、日語歌曲等,都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課中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感染力也不是現代教學媒體工具所能替代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形成師生的良性互動。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中產生的教育價值是無可比擬的。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保證學生學有所得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個性差異和身心發展。對于一些膽怯內向,不善口語表達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進行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得他們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產生上進的動力。教學中,教師還要做到因材施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形式和難度的練習和任務。如學完一篇對話或課文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求朗讀或背誦,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復述、改寫或討論。讓他們通過成功完成任務、解決問題、體驗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能力,做到“每次離開教室,學習者都感到來上課是有收獲的”。
5.啟發學生實施有效的學習策略。眾所周知,語言不是語言教師“教會”的,而是語言學習的主體——學習者“習得的”。在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找到對自身有效的學習策略。當一個學生體驗到一種策略能促進日語的學習時,就會增強他的興趣和追求成功的動機。比如,很多學生對日本的電器、日本的動漫、日本的電視劇非常感興趣,作為老師就可以加以引導,推薦適合學生水平的相關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在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中,尤其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在教學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有經驗的老師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會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力,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這種學習積極性最終將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學生對日語的學習越主動,越容易獲得成功。因此我們的外語教學只有適應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真正提高日語教學效率。□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