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的建設和現有綠化狀況為基點,在參觀兄弟院校綠化實況和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該校園的綠化設計方案進行了系統研究。在綠化設計的基本理念、原則、生態要求、突出職教特色以及表現手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校園綠化;園林化;生態型;職業教育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綜合性公辦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現有六個校區分散辦學,每個校區規模小,辦學總體成本高。近幾年來,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的辦學條件評估要求,當地政府和學院加大了對新校區建設的投資力度。筆者在考察兄弟院校校園綠化情況并查閱了大量參考文獻資料后認為,理想的高職院校校園環境應該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是一個以人為本,安靜、優美、衛生、舒適的空間。師生在其中工作、學習及生活應有一種安全、舒適、歸屬感,這才有利于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開展,才能塑造高職院校校園獨具特色的生態功能和作用。筆者從校園綠化建設的“生態效應”、“景觀效應”、“游憩效應”、“經濟效應”以及對師生的身心健康、行為規范、品質追求的綜合影響出發,提出了高職院校校園綠化應當具有職業教育特色,應為育人提供一個人景互動的氛圍,搭建一個人景和諧互動的平臺,創建一個“獨具特色、景觀優美、動靜結合、以人為
本、賦予寬闊遐想空間”的“園林化、生態型”校園。
“園林化”校園綠化設計的基本理念
“園林化”校園綠化設計的基本理念就是讓學?;貧w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返樸自然、模擬自然出發,把學校建筑、景觀都融于自然之中。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大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使他們心地平和。在校園規劃設計時,要考慮到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優美的環境,使其既具有視覺效應,又會使置身于其中的學生感到身處一個無聲的課堂。因此,應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劃分不同功能區,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充分發揮這些功能區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園林綠化有助于陶冶師生的思想情操獨特的高校園林景觀和景點,可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其園林綠化應汲取中國園林的精華,并結合時代特征和職業教育的特色,創造出融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于一體的園林景觀,使師生工作、生活、學習如入“芝蘭之室”,獲得美好的身心感受,從而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通過獨具特色的綠化設計,師生在觀賞、游憩之時就了解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從而受到熏陶。
園林小品精致適宜,注重啟迪師生思想,豐富校園文化(1)從園林植物著手。以疏落有致、搖曳多姿、豐富多彩的植物造型、植物群落來浸潤師生身心,提升其修養,諸如蘭的高雅、荷的清純、菊的素雅、梅的堅貞,本身就能給人以啟迪和陶冶,而愉悅身心則是大多數觀賞植物都具有的功能。(2)景觀營造要達到環境效益和育人效應高度結合,使校園不僅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而且景觀耐看、耐品。師生身處其間能凈化心靈和陶冶情操,達到提高師生修養和思想境界的目的。(3)山石小品、雕塑宜畫龍點睛,不宜過繁。要求簡約而不簡單,如應多選用體現凝重、古樸、剛毅、向上等性格或寓意形體的置石,而少用或不用那種古怪、小巧玲瓏的石頭。又如雕塑,所表達的含義更應豐富、曲隱、高雅,不能直而蒼白。根據新校區的專業是以生命科學類為主的特點,筆者初步構思了以外形優美的細胞為主題的微觀雕塑園,把地球生命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元——細胞,甚至組織、器官,用金屬、石頭或植物進行景觀雕塑,具體體現哲學領域的宏觀世界。同時還用著名科學家、高素質的勞動者及其勞動過程雕塑體現對科學家和勞動者的尊敬與禮贊。
用園林綠化手法搭建
人景互動的“育人平臺”
園林綠化要為育人創造良好的環境精致的園林布局如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及布置園路等都能吸引師生在其間游憩、學習、交流,所提供的使用功能和時空環境,對師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具有一定的激發作用。中國園林在創作和審美中追求的主要是意境和品格,注重的是寄托和交融,希望在有限的事物中表現出廣闊思想境界來。高職院校的園林綠化更應如此,校園環境中人的活動本身就是一幅動態社會生活畫卷,人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優美的園林環境可舒緩、釋放人的消極情緒,啟迪人的思維,對身臨其境的師生產生潛在的良性誘導,這對于引導師生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釀造良好的高職院校育人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園林綠化與教育教學相互滲透,是拓寬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園林綠化是一項具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長期工程,是耗物、耗財、耗時、耗力的不間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與高校教育互促互融,成為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效果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園林綠化的“游憩效應”為育人生態環境的構建提供了驅動力,園林綠化的“經濟效應”是為育人節省了人力、物力及時間,它在改善人的行為方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上服務廣大師生,這對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大有裨益。
高職校園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景觀與專業結合,反映職業教育特色高職院校校園綠化應結合教學區特點,運用園林要素反映教學區的特色,這有利于專業教育和學科建設。如景觀與實訓基地結合、景觀與植物園結合。
生態系統完善,富有文化內涵應從有利于教學出發,營造生態系統完善、布局形式多樣、考慮季節變化、承載豐富文化內涵的校園時空環境。
總體景觀穩定,持續完善發展由于高職院校校園綠化的文化承載量高,耗物、耗財、耗時、耗力,高職院校園林綠化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園林規劃時就要考慮此因素。
規劃應以人為本,服務育人規劃要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特色化??臻g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構建不同活動空間。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景觀的創造應充分考慮人們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應關注人的審美習慣,園林硬質材料要素應被賦予豐厚的文化內涵,表達一定思想感情;綠化植物配置應選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園路的設計走向和廣場面積、位置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出入方便;樹木的位置、數量,要考慮到是否影響師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采光、通風及安全。
校園綠化的生態要求
生態型校園應具備的特點一是園林建筑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二是校園內部綠化要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態體系,具備自我調節、完善、發展、循環的功能;三是注重園林植物的適地性;四是校園采用生態學手法進行長期不懈管理,特別是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應注重發揮學校環境監測設備和技術人員的優勢,進行校園環境的預測、預報和病蟲害防治等管理,使校園擁有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空間。
校園生態系統要有利于教書育人高職院校園林綠化的“生態效應”應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以促進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園林綠化所形成的蔥郁的樹木、青翠的草坪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新鮮的氧氣,還能降低噪音、吸收廢氣和粉塵,減少空氣中的有害物含量。樹木、草坪還具有調節空氣溫度、濕度,減少地表徑流,保持水土等諸多作用。園林綠化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活教材,要重點突出本院新校區“以生命科學為主,醫、農、工、商結合”的職業高校特色,力爭把新校區建成一個融風景區、休療園林、植物園、種質資源庫為一體的現代園林,要求在10年內選用綠化植物種類達到80科1500種以上。在設計手法上,融綠化、美化功能和植物種質資源標本功能為一體,切實做到喬、灌、草相結合,春、夏、秋、冬四季特色相結合,實現季季有美景,月月有花開。在功能分區布局設計上,融實用功能區與種質資源標本區為一體,做到標本材料與功能的統一,使主題突出。在道路設計和布局上,突出主干道光彩照人的特色,次干道如行政路、醫學路、農藝路、工業路、信科路、商務路等的典雅和幽靜,使各種園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連通完善,切實做到功能和實用的統一。
園林布局形式要做到“景與意的結合”在表現手法上可采用四種形式。 一是規則式,即幾何布局應用在教學區、行政辦公區,做到圖案簡約,意境抽象,修剪精細,體現莊嚴、雄偉、整齊、內涵深邃。二是自然式。應用在生活區、游憩區、實驗實訓生產區、體育鍛煉競賽區,做到回歸自然、環保質樸、閑散幽雅、詩情畫意。三是古典式。在個別建筑庭院、鬧區小游園,應用古典園林造園手法,配置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營造曲徑通幽、山回路轉、雅俗共賞的空間。四是現代式。在大門、主題廣場、景觀大道應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通過配置程控藝術噴泉、彩色燈飾、電視墻、電控設施等,反映現代科技的瑰麗璀璨,也反映出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意境。
參考文獻:
[1]張萬榮,方紅,馮維維.高等學校校園綠化探討[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3,20(2).
[2]肖創偉.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09-211.
[3]周興元,劉粉蓮.園林植物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初梅.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白美發(1964—),男,回族,貴州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從事教學行政管理、土壤肥料、植物組織培養、園林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本欄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