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曄 陳 靜
摘要:本文闡述了生態園林的的含義和設計理念、特征以及其建立的社會意義,分析了現階段城市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并就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環境科學;生態園林;城市建設
保護環境,建立生態園林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城市都已開始了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21世紀是人與環境共生的世紀,生態園林建設必將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 生態園林的含義和設計理念
生態園林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荷蘭,我國對于生態園林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生態園林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它涉及到風景學、生態學、植物學、園藝學、環境學、林學、美學等多門學科,生態園林的含義是:擬自然的環境;減少園林中的人工構筑物的比例;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人為啟動一個自然程序,然后依靠自然規律演替發展;追求較低的投入和較高的效益;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可靠的衛生防護;創造符合科學規律的自然美;益于居民身心的健康等。依據這一含義,在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中的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及周邊一定的范圍內,大到人類生存空間,小到公園綠地,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等,遵循生態學原理,發展科學的人工植物群落,建立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空間,創造一個人類與動、植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2 生態園林的特征
2.1 公共性
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要求在整個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區、郊區、近郊區、遠郊區,形成一個以綠色材料為主體的生態系統,發揮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為城市居民提供生產、工作、學習環境等需要的使用價值。園林綠化產出的最終產品,不同于一般類似水電需計量的對抗性消費品,在總體上園林綠化是以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它所產生的凈化空氣、光合作用、調節氣溫、降溫保濕、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避災、美化環境、休息游憩、保護文物等綜合功能,都屬于非對抗性的,因為綠地和綠化帶所闡述的生態效益具有同時供應使用價值的功能,在供應一個人使用的同時,還能供應其他許多人使用,而且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大家同等使用,獲得同樣的使用價值,滿足同樣的生存、享用等要求。
2.2 無界性
生態園林從客觀上打破了城市園林綠化的狹隘小圈子、小范圍的概念,在范圍上遠遠超過局限于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傳統觀念,它還涉及到社會單位綠化、城市郊區森林、農田林網等所有能起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色植物群落,實行城市大環境一體化綠化建設,實現綠化改善和提高生態環境戰略目標,形成"點、線、面、網、片"的生態園林體系,逐步向國土治理,使園林綠化建設成為人類環境工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體系。
2.3 調節性
生態園林從微觀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作用的綠色植物群落,發揮園林綠化的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如何使綠色植物為居民創造安靜、舒適、優美、有益健康的環境等。
3 目前城市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3.1 認識高度不夠
未把城市綠化工作提高到改善生存環境的高度去認識,去建設。目前的綠化工作思想認識還不到位,在城市和鄉鎮的建設中就往往表現為有綠化規劃不依,有綠化條例比遵。
3.2 綠化管理水平不高,科技滯后
城市的發展使綠地面積不斷的擴大,而管理隊伍的水平和資金遠沒有適應綠化事業的發展。管理水平的低下,造成了林木、綠地植物的死亡,毀壞率極高,重復建設增加。
3.3 綠化量不夠,垂直綠化不夠
3.4 綠化植物不夠豐富
林木、花卉種苗品種單一,尤其是綠化樹種缺乏。除氣候的限制因素外,綠化樹種的開發還是不夠的。有很多的野生樹種還未經馴化而應用到綠化中來,只是一味的應用比較有限常見的樹種。在樹種的選擇應用上不是很重視其生態效益,比較看重眼前的景觀效益,在整個城市綠化中長遠的生態效益還不是被十分的重視。
4 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幾點建議
4.1 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增加綠量,提高綠化覆蓋率
4.1.1 發展垂直綠化。現代大都市人口密集,住房緊張,可供開發的現實綠地十分有限,因此,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對于增加綠量、提高綠化覆蓋率是十分重要的。垂直綠化還可消除硬質景觀給人們造成的視覺影響。所以,應在立交橋、公共建筑立面、居住陽臺、屋頂花園等空間綠化上多做文章,美化城市=增加綠量、居民滿意,一舉三得。
4.1.2 減少污染,凈化環境。城市的噪音、工業廢氣、廢水等嚴重破壞環境,因此,樹種規劃時要依據每種植物的生態習性,篩選對特定逆境和毒物具有抗性和吸收、凈化能力的樹種,做到美化、環保雙方向的考慮,按共生,競爭,生態位和他感作用原理在污染源周圍合理配置,減少污染,凈化環境。
4.2 在城市郊區和附近地區大力營造城市森林
4.2.1 城區建筑物密集,土地價格高昂,大面積發展綠地受到限制,而城市郊區和附近地區人口密度低,地獄遼闊,土地價格相對低廉,發展城市森林的潛力大。城區綠地面積有限,生態效益不明顯,在城市郊區和附近地區大力發展森林,實現城郊一體化的綠化建設,才能真正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4.2.2營造城市森林時,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安排各種林種的面積和布局。
4.2.3發展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本相結合的復層人工林,以此來提高綠地生態效益。
4.3 建立健全綠化法規,加強綠地的養護管理。
4.3.1 環境建設不可以只建設而不維護,必須建立健全綠化法規,對于那些破壞綠地的行為要予以相應的懲罰,這樣才可以保證園林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建立健全有關法規是勢在必行的。
4.3.2 好的生態必須用好的管理來保證。招標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成功之處在于引進競爭機制。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精心的安排是中標單位養護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保證。管理跟上去了,才可以長時間的維持好的環境,還可以減少綠化的重復次數,節約資金,所以,加強管理養護,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必須的。
4.4 生態園林植物配置
4.4.1 配置的基本原則。要遵循統一、和諧、均衡、韻律的基本原則。如果綠化環境小,簡潔的草坪,孤植觀賞性強的樹種就是首選了,過度的復雜只能給人擁擠和雜亂的感覺。但在綠化面積較大,且流動人量大的地方,如公園綠化,居民區綠化,街頭游園綠化及廣場休閑處綠化,單純的草坪上種植幾棵樹既單調又很難達到生態園林景觀的要求。在城市綠化中,要在短期內形成較大的具有豐富植物的自然群落景觀并不容易。所以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可以適當選擇綠化樹種,營造各種優美獨特的小環境。例如觀賞性草坪孤植紅皮云杉,休閑草坪上種植梓樹等,人們有景可觀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娛樂活動,充分融入大自然。
4.4.2 注意植物配置的季相變化。植物的季相變化是每個園林工作者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都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在設計中講究春花、夏葉、秋實、冬干,通過合理的配置,達到四季有景。
春暖花開,許多的喬灌木、花卉紛紛綻放花蕾。
到了夏季,綠蔭片片,樹種不同,葉片色彩有嫩綠、淺綠、黃綠、灰綠、深綠、墨綠等,即給人們帶來陣陣涼爽,又展現出不同的個性。
收獲的秋季,觀果植物如忍冬、接骨木、衛矛、梓樹等的果實都掛滿了枝頭。還有秋色葉樹種更為寒冷的冬季帶來了生機,槭樹葉的紅,白樺的金黃,松樹的綠,都在用自己的色彩表達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個優勢,讓人們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
冬季來臨,落葉紛紛雖有凄涼也不乏是一種自然美。這時觀干樹種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了。
從事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既要掌握不同樹種的生態習性及觀賞習性,還要考慮到一定的經濟價值。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據環境條件,因地制宜的進行植物配置,應該讓喬灌花草,常綠與落葉樹按一定比例進行配置,組成穩定性好、外觀優美、季相豐富的復層混交群落,使植物的觀賞性、生態性和經濟性相結合,使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