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軍成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程資源;聽說訓練;自主
探究;讀書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2(A)—0018—01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而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筆者認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要做到遵循語文規律、利用身邊資源、加強聽說訓練;把握課程特點、倡導廣泛閱讀、培養良好習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自主探究、進行綜合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利用身邊資源,加強聽說訓練
新課標指出,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課的首要任務在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說就叫語文。” 筆者認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方面,任務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加強聽說訓練,給學生創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二、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自主探究
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把閱讀和口語交際定位于提高、充實、豐富學生整體語文知識之上。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把學生寫得好、有進步的文章或言論在學校或班級展示;成立中學生文學社,自辦小報和刊物,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招聘小記者,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學生中的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指導學生參加校、市、省、國家級作文競賽;開展作文寫作評優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進行體驗和感悟,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這樣做就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搭建了一個開放、自主的獨具農村特色的課程資源平臺。教師還可以利用身邊的自然和人文課程資源,組織學生參加調查研究和參觀訪問;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間文化,使他們的語文素質擁有自身特點,具有時代性。
三、倡導廣泛閱讀,培養讀書習慣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與丑陋一起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的美讀習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農村圖書匱乏的情況下,教師要組織學生盡可能地進行廣泛閱讀,使學生在廣泛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從字里行間提取信息,并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廣泛閱讀可以使學生從中認識歷史和人生,提高觀察判斷、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根據需要,可以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為了解決圖書資料缺乏的問題,可以號召學生從家里拿來各自的藏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然后,學生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以培養他們的閱讀和欣賞能力,開闊其視野。如在閱讀《變色龍》時,可以讓學生從標題入手,質疑問難。“變色龍”指誰?有何明顯的特征?為什么稱“變色龍”?根據這些疑問再仔細閱讀全文,學生就會明白“變色龍”真正蘊含的意義了。
另外,還可以通過舉辦朗誦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對有共性的看法提出質疑,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就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