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毅
〔關鍵詞〕 教學相長;學習;引導;思考;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10—01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師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這樣一段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論述,對于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開展教學工作仍有著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筆者從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刻地感悟到: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努力將“教”、“學”、“思”、“行”四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 努力做“教學相長”的踐行者
“教學相長”是我國古代教育者從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的教育經驗。如何富有創造性地去“教”,是每一位教師的第一要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有一點是無可辯駁的,那就是當前教學無論怎樣創新,無論怎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始終是“教”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思”、“行”這四個方面中,“教”無疑居于教師工作的主導地位。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中曾提到:“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禮記·學記》也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方面,時代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學習,遲早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淘汰。另一方面,教學工作本身是師生雙向活動,教師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起著引領、助推的作用,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體系將會無從下手;但與此同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工作中也無時無刻不受到學生的影響。該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統一起來呢?這就要求在教學中,特別是高年級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樂于發言。在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的同時,教師也能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 努力做勤學善思的領頭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到底哪方面更重要呢?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和學習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促進的,教師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學習是思考的前提條件。人類的學習大多是從模仿開始的,不斷模仿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積累感性經驗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的過程。每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獲得知識,絕對離不開學習。通過學習,人的大腦才能占有第一手的資料,而這些資料的占有正好為思考做了充分的準備,毋庸置疑,要思考,就得先學習,因為學是思的前提。
其次,思考是學習的總結和升華。學習不能漫無目的,更不能缺乏思考。思考是一個整理的過程,感性知識在大腦里積累到了一定量,就要對它進行分類處理,沒有經過思考處理的知識,最多不過是一潭死水,絕對釀不出醉人的美酒。通過思考,教師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對于長處,要總結經驗,繼續發揚;對于不足之處,要在后續學習中努力改進,不斷進步。這種思考會在教師將來的學習中提供更有效的指導,這正是古人所說的“溫故而知新”的道理。
三、 努力做慎思篤行的引路人
古代大思想家的言論,之所以能夠留傳至今成為典范,大多是因為經過了理性的思考。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慎思需要篤行來配合,思而不行,最后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教師要有所成就,就不能只是空談,而必須腳踏實地,勇于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思考,周密計劃,在此基礎上再配合身體力行,才能充分發揮潛能,順利達到目標。 “教、學、思、行”,最終落腳點自然是教育教學行為,也就是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
為人師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始終堅持“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一是要善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二是主動實踐,即把積累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啟發、引導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