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華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了解學情;分析教材;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16—01
一、 深入了解學情
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于教師對學生學情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函數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么學生的學情就是自變量,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情這一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等因素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因其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和已學過的“分數應用題”基本相同,所以教學時,教師只需稍加引導,便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己想出解題方法,教師根本不用花過多的時間去講解。
二、客觀分析教材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的過程是將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楚每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
例如,在教學“9+4=?”時,課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學校運動會的全景圖。這幅圖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學時應如何出示,先解決什么問題,再解決什么問題等都是教師教學前應該搞清楚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投影出示全景圖,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全班學生聽。在學生初步感知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提出“運動員喝了4盒飲料,箱子里還有9盒,請問共有多少盒飲料?”這一數學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9+4=?”這個問題上。教師啟發學生自己想出計算方法,并在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可能想出三種算法:(1)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 一共有13盒。(3)湊十法:把外面的喝完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另外喝完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師讓學生比較各種算法,選擇出自己喜歡的方法。然后,結合學具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圖讓學生提出其他數學問題。這樣安排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全景圖的作用。
三、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教師在上課前只能按自己的經驗和學生的實際來預測課堂上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有“意外”發生。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不僅要廣泛地收集材料,精心地設計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而且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設計多個教學方案,以便面對各種各樣的教學意外事件。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應、課堂變化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路徑彈性可變。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在教學中,有不少教師沒有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只是根據教參上的提示來進行課堂設計,為活動而活動,導致課堂活動流于形式。課程標準是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過程,要明確教學目標是什么,設計的教學環節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要把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