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蘇
摘要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化進程的推進,公民的權利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侵權責任歸責原則問題作為侵權行為法的核心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學術界關于如何建立侵權行為法的規則原則體系以及具體的規則原則研究一直存在著爭議。總結歸納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元歸責原則體系說、二元歸責原則體系說、三元歸責原則體系說。現在對侵權行為的責任歸屬來看,公平責任原則是一種主流的觀念,而本文主張侵權責任的歸責體系應當是由無過錯歸責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構成的二元規則體系。
關鍵詞侵權責任 公平 歸責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78-02
所謂公平責任是指在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受害人和加害人都沒有過錯,而從公平的角度出發,根據實情,損失由雙方平均分擔。長時間以來,公平責任原則是否能作為一種獨立的責任歸屬判斷標準在我國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論,并形成了肯定論和否定論兩種截然對立的學說分類。即以是否承認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侵權法歸責原則而劃分界限。
本文認為,在我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中不應考慮公平責任,我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應當是由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構成。我的理論支持如下:
第一,質疑主張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的學者認為,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法律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和第一百三十二條,使公平責任成為一項歸責原則的另一原因是,公平責任散見于《民法通則》多個條文之中。本文通過重點分析《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和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集中體現了我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則原則。《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是關于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理論及實務界皆無異議。而“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是《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的規定。這里的“沒有過錯”,應當理解為不考慮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公民或者個人應當是“沒有過錯”的主體,因此,該款規定所要解決的是無過錯責任,也即無論加害人有無過錯情況下的民事責任問題,而不考慮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的問題,公平責任的淵源肯定不在此。此外,從立法的體系結構和技術手段來看,立法機關在確立歸責原則時勢必將其納入一項或幾項相互關聯、對應的條文之中,而不會在其他地方對歸責原則這樣的原則性條款做出解釋。因此,關于歸責原則新的法律依據不大可能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之外找到。據此我們認為公平責任的法律依據不是《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有學者持觀點認為,第一百三十二條是公平責任的法律淵源的觀點值得商榷。首先,《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遠離第一百零六條,并且位于責任承擔相關條款之后,它不應被用于判斷責任的歸屬問題,它所針對要解決的是侵權責任的承擔主體的明確問題,并不是確定責任歸屬的問題。再者,《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是不夠嚴謹的。在一項法律事實發生后的法律關系中,責任的確定只能根據法律規定或法官的裁量,而不是去“分擔”責任或者“平等地分擔”責任。而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中適用公平原則的前提是雙方對損害均無過錯,要求無過錯者承擔責任不合法律邏輯和情理。然而,在特殊情況下受害人也可以作為當事人合理的承擔一部分損失。“由當事人分擔責任”的真實意思應是:“由當事人來分擔一定的損失”,而不論法律對侵權行為是確認還是否決。此外,針對當事人財產狀況和其他狀況等“實際情況”責令行為人對受害人的損害給予補償,實際上意味著根據公序良俗來考慮對損害的賠償,即損失程度和當事人財產狀況之多寡有無,而非當事人行為,從而使資產多者承擔更多責任的情形顯示公平。再次,《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在判定責任歸屬與承擔損害后果兩個概念上表述不清,容易產生混淆。雖然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中明確提到了“分擔民事責任”一詞, 但不是用來解釋雙方當事人民事責任歸屬的確定問題,該條款只是規定了在行為人和受害人都沒有無過錯的情況下,該如何彌補既存損失和該怎么樣承當損失。這里實際上混淆了確定責任歸屬和承擔損害后果者兩個概念。何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根據法律條款對行為人所采取的行為的價值判斷的法律事實發生的后果,是依照法律條款的價值觀念對特定法律行為的評述和判斷;確定民事責任歸屬的階段也就是對行為人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只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正當或是否合法,而不考慮有沒有給行為人帶來利益上的后果。在實際操作中的順序應是:首先根據法律條款進行行為價值的判斷,其次是確定行為人和受害人的責任歸屬問題,最后才能根據責任的歸屬,對所導致的行為人利益后果進行確認。先有行為的價值判斷,再據此判斷進行利益分配和確認。(下轉第86頁)(上接第78頁)總之,行為的利益后果不能在沒有價值判斷的情況下作出。明確地講,根據法律規定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結果是確定責任歸屬,而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客觀判斷的結果是行為人和受害人所應承擔的損害后果。所以,確定責任歸屬與承擔損害后果是法律適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針對的問題,并不是同一時間所要確定和判斷的事務,是有先后時間順序作區分的。
第二,對歸責原則和公平責任內涵的分析歸責原則是指確定責任歸屬的根據、標準或者準則。在什么情況下適用于公平責任呢?即在法律事實行為已經發上,且損害的事實已經發生,且行為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的時候,我們此時考慮用公平原則作為法律事實和雙方人員行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并可根據實情由行為人和受害人雙方分擔損失,此時要考慮責任分擔的公平性。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規則原則和公平原則所適用的范圍是有明顯的區別的。根據行為人和受害人發生的法律事實的本身性質來確定責任的歸屬問題,這是規則原則所要解決的;而在行為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在確定了責任歸屬后,要確定損害后果的責任分擔的時候,此時用公平責任來解決。這與歸責原則的內涵顯然不同。另外,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即為公平原則,這點在《民法通則》第四條中有明確的規定。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多處都體現了公平原則,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公平原則成立的重要依據就是公平責任,而且高度危險責任、產品責任、動物致損責任、公害責任等都以公平原則作為懲罰的重要依據。而公平原則也廣泛地適用于民事行為判定中。從《民法通則》的立法本意來看,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可以廣泛適用于民事法律之中,沒有必要在侵權法中另立一項公平原則。
第三,對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體系整體分析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體系作為一個確定侵權行為責任歸屬根據的系統,邏輯上應具有嚴密性,結構上應具有完整性。從邏輯上看,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所能解釋涵蓋的行為較為全面,從《民法通則》中列舉的侵權行為實例個案看來,沒有行為不能用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進行解釋,具有縝密性和完善性;若將公平原則歸入侵權法歸責原則體系,有以個別現象上升為普遍現象之嫌疑,易導致歸責原則的主次不分,也容易形成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不甚公平的印象。此外公平責任原則的調整范圍很小,一般只適用于損害賠償,不適用其他責任形式。因而,在確定侵權責任歸屬的情況下:如果是因為存在過錯,過錯責任原則就應作為適用原則;過錯行為若不作為法律的考慮因素,應該從損害結果和加害人的行為的因果關系出發,考慮責任的歸屬,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筆者認為,沒有第三種選擇來確定責任的歸屬問題。從以上的論證來看,所謂的公平責任原則不屬于我國侵權行為法的歸責體系,其只是從損害發生后的結果的分擔方法,并不是確定的歸屬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