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杰 陳志軍
〔關鍵詞〕 體育教學;主體地位;教學目標;師生關系;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B)—0028—01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因承受競技運動帶來的壓力而難以被重視,受此影響,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他們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者,這使一部分學生養成了一切聽從指令,只會被動地接受、執行,不思主動進取的不良習慣,同時這也成為嚴重阻礙當前體育教學發展的主要問題。
我國教育家裴娣娜認為主體性主要表現為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教學系統,體育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充分的運動感、放大的空間感、人際交往的自由感、運動技能提高的成功感以及對新技能體驗的滿足感等。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策略
1. 教學目標的定位。首先,教師在備課時心中要有學生,不能把課堂當成唱“獨角戲”的舞臺。通過師生交流,總結歸納出各類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他們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不同班級間的差異與班級中各學生間的差異,決定了我們必須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在遵循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前提下,制定的教學目標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中要讓學生當主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個人的智慧、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個性化的教學設計。首先,要相信學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使教學活動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第三,教學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更加系統化,從而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展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技能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技能學習目標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設定,要建立在對學生實際情況充分掌握的基礎上,而且教學設計要有一定的“彈性區間”,這既是為了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是考慮到目標與實際結果可能出現的差異。例如,在助跑起跳摸高掛物的練習中,可根據學生的不同身高和不同起跳能力設置幾種不同高度的掛物,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小組,這樣有利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3. 創建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通過學生的能動反映才能完成。學生的“今天”,包含著學生過去的成績及往日各方面的積累。所以,老師不應夸大自己的作用,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性,而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創設一種相對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
二、實施主體性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需要,而忽視了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學生是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主體,他們已有的體育知識和經驗是有限的。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不能一切都圍繞著學生的“興趣”轉,不能一切都由著學生的“天性”和“本能”來。學生朝什么方向發展,主要取決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2. 評價標準和評價層次單一,缺乏多樣性。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性格、遺傳素質以及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差異,單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層次往往會影響部分學生對體育課主體參與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評價形式,是教學思想開放性的一種體現。教師應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對在體育學習中進步緩慢的學生,如何巧妙地運用評價制度使其擺脫困境,是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注重學生發展進程中的縱向評價,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完成的重要工作。
由于主體性問題的本質就是如何發揮人在活動中的能動性,因此,在體育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就成為關鍵所在。所以,我們廣大基層體育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完善已有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學校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