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向 蕾 本報記者 王躍西
馬英九當局“當家”已經一年半了,但多數臺灣人對主要“內閣”成員仍然相當陌生,有些部門首長甚至淪為知名度不到1%的“一趴部長”,人數接近“內閣”成員的4成。消息傳出后,島內政界相當震驚。《中國時報》29日評論說,民眾叫不出“部長”的名字,難怪碰到對當局不滿意的任何事項,就怪罪“總統”和“行政院長”,馬英九已成了施政不力的“炮灰”。
“央行總裁”排名最高
旺旺中時民調中心24日針對臺灣地區800多名成年人進行了一項“部會首長知名度大調查”。結果顯示,在提示17個主要部會名稱的情況下,仍有高達52%的受訪者,連一個部會首長的名字都答不出來;能夠正確回答超過5個部會首長姓名者,僅有13%。從部門首長知名度排名來看,“央行總裁”彭淮南知名度最高,以32%拔得頭籌;“法務部長”王清峰以24%居第二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以23%名列第三。在主要“內閣”成員中,也只有這3人的知名度超過兩成。其他的像“內政部長”江宜樺的知名度為15%,“財政部長”李述德以13%名列第五,“新聞局長”蘇俊賓以12%居第六位。“國防部長”高華柱的知名度僅為4%,知道“經濟部長”施顏祥的受訪者為3%。讓人吃驚的是,不少部門首長的知名度竟然不到1%,淪為毫無知名度的“一趴部長”,像“外交部長”楊進添,僅有0.35%的人知道他的名字;排名墊底的“青輔會主委”王昱婷,知名度僅0.07%。此外,在完全不提示部會的情況下,高達82%的受訪者甚至無法正確說出一個部會首長的名字,同時也沒有一個首長的知名度能超過一成。
這項調查還顯示,在替本身政策進行說明與辯護方面,“央行總裁”彭淮南最受民眾肯定,42%的受訪者認為他最能捍衛本身的政策;排名第二的是在本次陳江會期間頻頻露面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10%的民眾覺得她能有效地說明并貫徹當前的兩岸政策;“法務部長”王清峰排第三,獲得8%的民眾青睞。
各部門首長反應不一
調查出爐后,各部門反應不一。財經高層認為,彭淮南兩項調查都排第一,應該與他最近談論高房價以及痛宰炒匯投資者的專業形象有關。彭淮南本人非常低調,僅表示“這是全體央行同仁的功勞,央行也只是做該做的事情”。賴幸媛在知名度中排名第三,“陸委會”獲知后表示,賴幸媛與同仁經常深入基層和民眾溝通,這些作為展現了一定的成效。至于掌管“天下第一部”的“內政部長”江宜樺,知名度排第四,政策說明能力排第五,他完全歸功于自己的職務所賜。
“外長”排名不佳,“外交部”低調地表示,楊進添長年在海外工作,直到今年9月才回臺,民眾對他不夠熟悉,可以理解。楊進添則通過幕僚表示,會把民調結果作為參考,未來加強溝通及說明。“國防部長”高華柱稱,當局的工作是一體的,民調只是作為參考,他不會為了提高知名度而增加曝光率。在知名度和政策辯護力上幾乎都“敬陪末座”的“經濟部長”施顏祥,則淡淡地表示“不意外”,“畢竟經濟不好,民調怎么會好”。對調查結果,他除了一概承受外,也強調一定會繼續努力,把經濟振興起來。不過,也有部分“經濟部”官員覺得民調結果“不盡公平”。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江岷欽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分析說,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馬英九的知名度太高,導致所有關注點和曝光點都集中在他的身上,相對的,其他人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二是過去的爭議話題,如兩岸經濟合作等都以馬英九為核心,其他部門想說話也沒有什么空間。江岷欽還說,“有人曾說馬英九政府是母雞帶小雞,從現在的結果看,果然是母雞壓死了小雞。”
臺媒稱馬英九成“炮灰”
島內政界反響強烈。“新聞局長”蘇俊賓說,這份民調具有參考價值,“行政院”會予以重視。“行政院長”吳敦義強調,他衡量“閣員”的工作表現,第一看是否廉潔,對民眾熱誠服務、品質效率是否都在要求的水準以上,而不是媒體的曝光率或知名度;尤其某些部會首長,工作性質決定了他不會經常在媒體曝光,知名度一定比較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立法院長”王金平29日也辯護說,知名度和滿意度無關,即使是與首長接觸頻繁的“立委”,也很難把所有部會首長的名字都念出來,只要在崗位上發揮專業能力、盡職,就是好的首長。國民黨“立委”李慶華批評說,馬英九鼓勵大家去看電影《不能沒有你》,結果是“民眾根本感覺不到你,根本不認識你。這些部會首長要加油,不然會拖累馬總統,也會拖累未來選舉”。“立委”邱毅對民調結果感到非常驚訝,“怎么身為政府化妝師的新聞局長蘇俊賓知名度這么低,如何為政府形象加分?更讓人詫異的是,怎么在ECFA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經濟部長施顏祥的知名度也很低,如何向人民說明政策?”民進黨“立委”黃偉哲29日嘲諷說,由于馬英九的民調很低,因此“內閣”成員必須嚴守分際,民調不能比馬英九高。“立委”蔡煌瑯則稱,“一趴部長”應該統統換掉。
一般來說,各部門首長對內要總管部會政務,對外代表當局進行溝通,一要對“立法院”負責,二要了解民怨。他們頻繁出入各種公開場合或主持重要會議,最起碼一周總要出現在“立法院”兩三次,曝光率應該不低,民眾無論是否贊成其觀點,至少應該知道他。《中國時報》認為,民眾說不出部會首長的名字,有三種可能,一是民眾根本不關切當局在干嘛,二是民眾根本不了解首長在干嘛,三是部會首長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該干嘛,“三種狀況中,以第三種最值得注意”。文章提醒說,馬當局“不是只有馬總統一個人的政府,若不能發揮個人火力或團隊戰力,就是不適任的政務官。總不能讓位最高、權最重的總統與院長,老是成為部會施政或辯護不力的炮灰吧”。▲
環球時報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