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芳
【摘要】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學生學會傾聽,養成認真傾聽,積極吸納別人觀點的習慣和能力;傾聽習慣的養成可以借助于教師的榜樣作用,新穎的教學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藝術化的管理教育。
【關鍵詞】傾聽;培養;和諧
眾所周知,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位居之首。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學生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作為實踐者的教師該如何立足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呢?
一、要教學生會傾聽、認真傾聽
現今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傾聽缺失”的現象: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作答時,其余的同學會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根本顧不了聽講;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發言,卻是單方面發出,聯系不起來,有時更是無謂的重復,別的學生有的旁若無人地干著自己的事,有的不是認真傾聽,而是舉著小手繼續爭取發言的機會;有的甚至在不斷地打斷發言同學的思路……
如果教師只顧創造課堂“熱鬧”的情景,而忽視對“熱鬧”背后的學生“獨我”意識潛流的疏導,沒有組織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那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就無法落實,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就難以矯正。高效的課堂交往,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學生學會傾聽,養成認真傾聽,積極吸納別人觀點的習慣和能力。
二、培養傾聽的策略
(一) 構建傾聽的平臺——教師的榜樣作用
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說過:課堂上教師的活動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所以要求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老師就得先做到這一點。無論學生說得如何,甚至是語無亂次,都專心去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指導,不隨意打斷他們。所以,我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在發言的時候,都會停下所有的動作,認真傾聽并做出回應,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像老師一樣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有時,我還會經常從各個方面檢驗學生是否傾聽教師和同學的發言。比如觀察學生的動作行為、眼神,或者隨意指名某個學生重復剛才發言的同學所說的話等等。對于那些能傾聽他人發言的同學,我會表揚他們,讓其他學生有了仿效對象。
(二)優化課堂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傾聽注意
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是我吸引學生傾聽的法寶。每一篇課文的學習,我都在課始找準感情基調,將學生沉睡的情感喚醒,積極營造充滿真情的課堂氛圍,從而為閱讀提供強大的動力。如學習《小音樂家揚科》一課時,因內容十分感人,于是我一邊播放比較低沉的曲子,一邊用低沉的聲調開始了誦讀。學生非常投入地傾聽著,不知不覺進入到作品之中……隨著課堂的推進,我充滿真情的語言、多種形式的朗讀、適時出現的多媒體展示……引領學生產生第二次第三次“閱讀期待”,感受著揚科對音樂的那份熱愛以及悲慘的身世。當我一邊投影出示揚科跪在高掛在食物間墻上的那把小提琴下方,虔誠仰望著的畫面,一邊和著音樂朗讀相關語句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有的女孩子眼里噙著淚水……
(三)采用有效的激勵——激發傾聽的興趣
在課堂中尤其是低段的教學中,合理適時地使用多種激勵方法,將讓很多同學受到關注,從而調動整個班級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交往實效。
1.正確恰當的評價語言激勵
多年的課堂實踐證明,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要“會說話”。這其中就包括正確恰當的語言激勵。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要求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中,我們提倡賞識教育,讓學生充滿信心、“動”力十足,從而讓“求知”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教師的語言必須具有多樣性,多元化。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我經常會說:“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 “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耳朵可真靈!”“你這一遍比剛才那一遍好多了,誰再來試一下”、”“大家看,這位同學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好呀!”……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課堂上學生怎么會不認真聽講呢?
2.評選激勵
曾經為了激發學生的發言欲,提高表達能力,評選過“課堂發言小明星”,為了這個“目標”,很多同學“孜孜以求”,更加注意聽,更加積極發言了。閱讀教學品讀評讀時,引導同學們注意聽,誰讀出了感情?誰讀得最好?為什么?等等,,而后請同學當評論家,聽后評評誰說得好,會評的稱他為“小小評論家”,結果學生們聽得特別仔細,等同學講完后,爭先恐后舉手發表意見。在有的情節性很強的課文學完后,更是要求復述,當“小播音員”“聽故事大王”等。這些稱號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同學。
(四)管理中巧妙的換位體驗—— 學會自我約束
當學生在課堂上現出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愉快和諧以及誠實的行為時,教師就成了最有滿足感、最有成就感的職業。但是,在課堂上也總會有個別或小部分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使教學效果降低。此時我會在班隊課或別的談話時間找出班上最活躍的“因子”,讓他們做“小老師”或講他感興趣的事,安排“聽眾”先認真聽,當“聽眾”交頭接耳、左顧右盼、做小動作時,發言者的神情往往由欣欣然變得訕訕然。我就見機讓他們談談感受,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不安份曾給別人帶來同樣的不快,從而進行自我約束。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 長春出版社;
[2]熊生貴《語文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教學月刊》2006年第10期;
[4]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